01-06:赤地上的夏娃

 

出得嚟「行」,預咗要還,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

 

故事發生在一九七四年的埃塞俄比亞。

十一月二十四日,雖已踏進冬季,但阿瓦什(Awash)河谷的氣溫仍然超過攝氏四十度。

已接近正午了,大家都熱得透不過氣來,收音機響起了披頭四的歌聲:「露茜發出鑽石般的光芒,在天空中飛翔,露茜發出鑽石般的光芒,在天空中飛翔……」

正在發掘遺址的溫莎隊員突然大叫:「莊漢臣教授,快過來看看這個!」

全組人立即跑進土坑中,溫莎掘出的,明顯是一截古人類尺骨(Ulnar),這個振奮的發現令大家忘卻酷熱和飢餓,繼續努力搜索。日落前,我們已掘出過百件骨塊,是考古界至今找到最完整的古人類骸骨。我們小心翼翼把骨塊排列開來,拼出一具大約三呎八吋高,估計最少有三百萬年歷史的成年女性骸骨。

當晚,大夥兒在營地飲酒慶祝,都記不起誰把她取名為露茜(Lucy),以後,她便是露茜了。

雙腳走路的人類始祖

莊漢臣找到的是阿發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的骸骨,這種古人猿生活在距今三至四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科學家普遍認為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重組露茜骸骨後,莊漢臣推斷她已進化至用雙腳走路。數年後,科學家在坦桑尼亞發掘出兩組印在火山灰岩上的南方古猿腳印,證實了莊漢臣的說法。

地球在一千萬年前的上新世(Pliocene Epoch) 逐漸步入冰河週期,大量水份被鎖在兩極和山脈的冰川裏,非洲內陸很多熱帶雨林都萎縮成乾燥的草原,這環境轉變促使猿類進化出新的活動模式。

今天,生活在雨林的猿類如黑猩猩和長臂猿都是樹棲的,牠們主要的活動模式是臂行(Brachiation),即是以手臂抓着樹枝盪來盪去,在地面時,牠們會彎着身子,以前肢指關節支撐着行走,這種稱為指節行(Knuckle walking)的活動模式是十分耗力的,從力學角度看,指節行消耗的能量是人類直立行走的一點五倍,不利於在草原生活。

古人猿要走上很遠來搜尋食物,為了配合長距離的地面活動,古人猿便演化出以雙足直立行走,以取代猿類固有但沒有效率的指節行。這改進需要很多骨骼及神經系統的轉變來配合,要完成演化,估計需時三至五百萬年。之後,人類以雙腳踏遍整個地球,展開了史詩般的旅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解放雙手,開創出人類的文明。

就是這樣,露茜的子孫便成了世界的征服者。

腰椎成為重災區

板直腰骨,以雙腳走路,是人類獨有的活動模式。除了我們,也有個別動物如暴龍和袋鼠都是以雙腳活動的,但牠們是把上身前傾,將重量的樞軸點放於髕關節上,並以一條大尾巴在後方平衡,這樣的身體結構基本仍是一個橫向的模式,與人類的不同。

日本電影《哥斯拉》的巨型怪獸也像人類般直立行走,筆者認為是個大謬誤!所謂的怪獸,其實是戴着膠套的演員,製片人根本沒有認真考究恐龍的活動模式(荷李活的哥斯拉反而符合了恐龍的動態)。

在石灰紀(Carboniferous Period,距今三億五千萬至二億八千萬年),部份兩棲動物演化成爬蟲類,開始以四肢在陸地行走。在力學上,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就像一座吊橋,體重平均分佈在四隻前後腳上,就如四座橋躉,而脊椎負擔的重量是分散開去,與脊椎成直角地懸垂向下。在動物演化史裏,這基本體態保留了超過三億年。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身體有截然不同的力學結構。我們將橋躉四減為二,體重由上至下,直線地壓着脊椎,負力最大的腰椎(Lumbar spine)形成一個內彎(Lordosis),以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屬軟骨結構)及韌帶的彈力來承受上身傳來的體重。這安排就像將整條青馬大橋豎直起來,以橋面而非橋躉承擔重量,後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我們的脊椎便會因「不自然」地負重而勞損退化,腰椎尤其是重災區。

根據化石記錄,就算是數十噸重的恐龍也不會脊椎退化(恐龍髕關節和膝關節退化卻十分普遍),但只有數十公斤的人類,到了中年以後,腰痠背痛差不多已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想深一層,這也是我們因進化而付出的代價。

可能與直立步姿有關的健康問題

1.  長期腰背痛、椎間盤突出(Prolapsed intervertebral disc)
2. 脊椎壓迫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3. 股骨頸骨折(Fracture neck of femur)
4. 扁平足(Pes planus)、腳底腱膜炎(Plantar fasciitis)
5. 難產、產後子宮及膀胱脫垂(Uterine prolapse, bladder prolapse)
6. 小腸氣、痔瘡、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 鼻竇炎(Sinusitis)、中耳炎(Otitis media)

 

哥斯拉是隻恐龍

根據日版《哥斯拉》的劇情,恐龍其實並未絕種,在太平洋某小島上,仍有少數恐龍倖存,與世隔絕,哥斯拉便是牠們的後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該島進行核試,哥斯拉慘遭輻射波及,變種成刀槍不入、會噴火、潛水、吃鈾元素維生的畸型大怪物,專門攻擊核電廠和核能潛艇。

以上劇情純屬虛構,但在四、五十年代,美國的確在太平洋進行了多次核試,更曾禍及誤闖的日本漁船,以致多名漁民犧牲,事件在日本引起極大回響,《哥斯拉》系列便是在這政治局勢下誕生的反核電影了。

首部《哥斯拉》於一九五四年推出。

 

筆者按:
以上引述的「草原論」(Savannah theory)只屬假設(Hypothesis),即是根據客觀線索重組但無法證實的推論,亦有科學家提出相反的假設,如「水猿論」、「地猿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