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十全十美的體格

 

當人類生活模式偏離先天的習性時,各種文明病便會應運而生。

 

身院或修身療程都標榜能為顧客達至十全十美的體態。無可厚非,完美無瑕的體格和健康是所有人的夢想1,但從西醫學角度看,「絕對健康」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也遺傳了若干的致病基因(但這並不表示所有人也是病者)。

一次授課時,參與研討的中醫同學卻啟發了我:在中醫學理論上,一個人是可以陰、陽、虛、實徹底平衡的,即是絕對的健康狀態。

古人移精變氣論

《黃帝內經‧素問》 的 《移精變氣論》記述了這完美的健康狀況:「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鍼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有作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鍼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上古天真論》又記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根據《黃帝內經》,上古人比近今的人來得健康,他們只需接受巫師祝禱已可「百病不侵」,藥石針灸等療法根本無用武之地。相反,文明社會的人百病叢生,醫者就算出盡法寶,也不能治好所有疾病。在上古時代,人類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們活力充沛,起居飲食也符合了天然的生態。和現代人相比,上古人心境恬靜,更沒有生活和工作上的精神壓力,所以都得享天年。(筆者對古醫學的了解僅屬皮毛,如有錯漏,請諒。)

《黃帝內經》所言是否屬實?古人類又是否真的如此健康,能享百歲之齡?且讓筆者從考古學角度分析以上章節的真確性。

文明病 —— 生活豐盛的產物

古人類消失了很多萬年,考古學家只能憑零星的石器和骸骨,重組古人類的生活和健康狀況2

最先懂得製造石器的是活在二百多萬年前的巧人(Homo habilis),他們的出現標誌着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 Period,距今二百六十萬至一萬三千年)的開始。

巧人和隨後的古人類是靠狩獵採集為生,由於天然資源有限,他們只可稀疏地分佈,石器時代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0.005至0.05人(香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過6,000人,是石器時代的一百萬倍!),每個原始部落大概有二十五至一百位成員聚居。除了懂得用火和一些簡單石器外,古人類的生活基本上與野生動物無異,他們在營地(或洞穴)八十至三百公里範圍內狩獵,當發現斑馬或羚羊等獵物時(或被獵獸發現時),他們會展開一輪激烈的追逐廝殺,古人類沒有交通工具,如果成功獵得野獸,過百公斤的獵穫便是靠人力扛回營地的了,原始人每隔數天便要出動一次,平時他們會留在營地製造石器和繁殖。原始的生活模式,在人類史上持續了數百萬年。

為了生存,古人類要付出大量體力勞動,出土骸骨顯示,他們都有職業運動員般的完美體格 —— 女的就像威廉斯姊妹,男的就像郭富城(但不是亞諾舒華辛力加,他過份發達的肌肉實在太累贅了;也不是姚明,他鶴立雞群,容易成為獵獸的目標)。與 「原始郭富城」 相比,我們這班都市人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就是一團團滿載膽固醇脂肪的胖子,實在慚愧。

原始部落人煙稀疏,與世隔絕,而且不像農村般有密集的牲畜,因此,原始部落很少爆發急性傳染病或與牲畜有關的疾病(如霍亂、流感、天花、小兒麻痺症、肺結核等),但是,從環境或透過蟲媒傳染的寄生蟲病卻十分常見,而且古時沒有醫療技術,相對上簡單的疾病亦足以致命。

在嚴苛的大自然裏,很多原始人會因意外或遭動物襲擊而死,他們無時無刻也受到糧食短缺和猛獸的威脅,生命朝不保夕,心理壓力之大,比現今社會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眾多不利因素,令古人類難以活過四十歲,但他們肯定沒有糖尿病、血管硬化、心臟病等因生活過度豐盛引起的「文明病」(Diseases of civilization),和隨着年長而產生的種種退化病。他們簡單的生活環境和習俗也不會帶來愛滋病、瘋牛症、禽流感、「沙士」 等疫症。

人類進化最重要階段

所有生物也會因應環境改變而作出演化,以增強適應力及生存的機會,科學家估計,人類基因的演化率約為每一萬年0.005%。我們祖先在數千年前才以農耕和畜牧取代原始的狩獵採集,換言之,只有少於0.005% 的人類基因是因應新的生活模式而演化出來的,僅及石器時代(歷時數百萬年)幾百份之一。

從我們祖先開始過「文明」生活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只是渡過了僅僅數百代而已,在演化學上,數百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一眨眼便過了,當中所能發生的演化着實十分有限。在此之前,人類過了數百萬年原始生活,期間經歷十數萬代,人類各種生理機能也是在這階段演化出來的。換句話說,漫長的石器時代,才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人類身體也是因應當時的生存環境「定造」出來的,因此,與文明的生活模式相比,古人類那套其實是更能符合我們與生俱來的身體機能。

後天生活偏離先天體格

當「後天」的條件偏離「先天」身體所需時,疾病便會出現。

人類原本是活躍於山林草原間的狩獵採集者,為了生存,古人類要不斷勞動。在今天的都市裏,我們生活處處講求舒適方便,以致很多人嚴重缺乏運動,各種文明病亦因此應運而生。

香港店舖林立,我們不用走上數步已可購物了;超市更提供網上或送貨服務,讓顧客連購物袋也不用提;當屋苑的交通稍稍不便時,住客便會向區議員投訴,務求把車站正正設在家門前;乘搭地鐵後,大家都會擠往月台的扶手電梯,連一兩層樓梯也懶得行;為了方便市民清明節掃墓,議員呼籲政府興建直達山墳的自動扶手電梯,好讓孝子賢孫連每年一次的運動也可省卻……

這些陋習只可歸咎於我們好逸惡勞、不願付出的劣根性。

應有的運動量

人類需要多少運動才能保持健康?我們可否參考古人類的生活模式為藍本?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我們每週應進行最少三次帶氧運動,每次運動最少維持半小時,並要達至中度到劇烈的運動量,才可有效防止心血管病。

從古人類的生活模式推斷,他們每週會出動兩至三次,首先,他們會作長途步行(搜索獵物)及慢跑(追蹤獵物),接下來是短暫但充滿爆炸力的衝刺(獵殺動物),最後便是負重運動(把獵穫運送回營地)。狩獵結束後,他們會留在營地休息一至兩天,養精蓄銳以準備下一次行動。

古人類隔天或隔兩天運動一次的模式,及混合中度至劇烈的運動量,剛好符合了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3 —— 古人類的原始習性,正正吻合了我們需要的基本運動量。就如《黃帝內經》所述,依循人類的原始習性,便是保持健康的竅門。

癡人說夢的運動

數年前,各大商場的保健用品經銷商都愛陳列跑步機、磁阻健身單車、樓梯機、橢圓運轉器等健身器材,這些器材可為我們提供極佳的帶氧運動,有效消耗卡路里和鍛鍊心肺功能,如能持之以恆,肥胖、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血管病等文明病將不會與你扯上任何關係。但很可惜,各大品牌店已很少售賣這些實而不華的器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電動按摩椅、電動按摩器、電動搖擺器、紅外線裝置……毋須流汗、毋須喘氣、毋須肌肉痠痛,一樣能達至運動效果,除了「癡人說夢」和「自欺欺人」 外,我已想不出更貼切的形容詞了。

 

註:

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關係上的良好狀態,不僅僅意味着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筆者按:這過份嚴格的標準似乎有點兒高不可攀了)

2. 相比之下,未來的考古學家可輕鬆得多了,他們只要到垃圾堆填區稍稍發掘一下,便可找到數以百萬噸計的「古跡」,包括大量膠袋、發泡膠飯盒(裏面還有我們吃剩的雞翼腸仔化石)、性能良好的電器、電腦零件等等。

3. 如果以每次的運動量計算,古人類便比現代人高出一大截了:前者每次平均消耗1250 卡路里,後者是550卡路里。對嬌生慣養、飲慣食慣、歎慣懶慣的都市人來說,一星期數次550卡路里已算十分辛苦的了,更何況鮮有達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