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a:我愛吞那魚壽司 但我更愛海洋!

 

被人類看中的物種,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近年,服用Omega-3脂肪酸(簡稱Omega-3)在很多富裕國家都大行其道,究竟甚麼是Omega-3?

Omega-3是一組有特定化學結構的不飽脂肪酸,主要的Omega-3包括ALA(a-linolenic acid)、DHA(Docosahexaenoic 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 acid)。Omega-3是細胞組織中不可或缺的「建材」, 尤其是神經細胞。

在媒體及很多「專家」大力宣傳下,Omega-3已升格為萬能的靈藥:改善高膽固醇、治療血管硬化、冠心病、心律失調、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症)、自閉症、思覺失調、躁狂症、抑鬱症、躁狂抑鬱症、焦慮、小腦脊椎退化、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專家更聲稱,就算沒患病的人,服用Omega-3也可預防以上問題。

萬能的處方?

在正常飲食習慣下1,人類攝取的脂肪主要來自肉類和堅果,這類脂肪一般都有豐富的Omega-3。今天,都市人雖然吃得十分油膩,但我們多數採用粟米油或葵花籽油等含較少Omega-3的植物性脂肪煮食,因此,現代飲食模式是相對上缺乏Omega-3的,這可能(請注意:只是「可能」)會引發某些健康問題。

Omega-3能中和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及凝血脂素(Throm-boxanes)等代謝物,過度活躍的前列腺素及凝血脂素可以誘發血栓及發炎等反應,理論上(請注意:只是「理論上」),當飲食缺乏Omega-3時,後者的害處便可能浮現。

再者,Omega-3是形成神經細胞膜的重要物質,理論上,增加Omega-3或許(請注意:只是「或許」)有「活化」腦細胞及神經傳導的作用,部份專家認為多吃Omega-3能加強腦部轉數,尤其是發育中的兒童,因此,很多奶粉也添加了Omega-3補充劑。

海洋之死

海魚的脂肪(魚油)含有豐富的Omega-3,這常識差不多已是無人不知,加上媒體、專家及生產商大力吹捧,令海魚的需求量不斷上升,尤其是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及銀鱈魚。

被人類看中的物種,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最先遭殃的有石器時代的長毛象、美洲馬等,繼而是恐鳥(Moa)、渡渡鳥(Dodo)、斑驢(Quagga)……近代的有非洲象、犀牛、藏羚羊、老虎、鯨、鯊魚、玳瑁、海馬、珊瑚……(我們就快成功滅絕這些物種了!)。人類下一個要摧毀的目標,便是海洋中所有魚類。

過去數十年,人類捕獲的海產已增加了四倍以上,達每年十億公噸。近期一個報告指出,某些魚類品種,包括大西洋三文魚、藍鰭吞拿魚、劍魚和旗魚等,數量已縮減至原來的一成以下;每年被獵殺的鯊魚最少有四千萬條(主要作魚翅之用),令十二個鯊魚品種消失;世界上三份一的捕魚水域已被過量開採,將成無法修復的海洋廢墟2……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有系統及大規模地摧毀生態環境3,人類與自然生態不能並存,是否也是自然定律?是否一日有人類存在,地球一日都不會有翻身的機會?

被神化了的Omega-3

上文提及Omega-3的益處,都是動物實驗得出的數據,我們要明白,試管或動物實驗的測試結果,並不等同治療人類時應有的成效。從醫學或科學的層面看,動物實驗的結果只可用作初步論據,並非實證,是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的(廣告中的所謂「實證」很多時也是該等初步數據)。常識告訴我們,處理動物和處理病人完全是兩回事,動物實驗的意義,只是為之後的臨床研究鋪路。

究竟人類吃Omega-3補充劑會有甚麼實際好處呢?

經過反覆的臨床對比測試及大型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我們知道補充Omega-3確能矯正過高的三脂甘油酸(Triglyceride),但這只是數字上的進步,對患有血管硬化的病人或一般人來說,服用Omega-3補充劑能否真正降低心血管病的病發率及有關死亡率?醫學界對此仍是有所保留(可參考2006年Hooper et al英國醫學期刊及Wang et al美國營養學期刊發表的統合分析,兩個報告持相反的結論)。

在奶粉添加額外的Omega-3(ALA、DHA等)是生產商常用的宣傳手法,但Omega-3添加劑是否真的可以促進幼兒腦部、智力及視力的發展?對於這方面的效益,臨床研究仍未能得出一致的結論。再者,給予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症)患者Omega-3補充劑亦不能有效減慢病情的惡化。

總括來說,雖然Omega-3是不可缺少的營養要素,但攝取高於正常量的Omega-3是不會為我們帶來額外好處的,更遑論把頑疾醫好。

事實上,均衡飲食已可提供足夠的Omega-3了,Omega-3的需求量約為每天一至一點五克,如果不選擇吃魚,我們只需吃一些新鮮的瘦肉、羊肉、蛋、合桃、芝麻、有機芝士或羊奶芝士等,已可攝取足夠的Omega-3了。

相反,過量服用Omega-3(每天三克以上)可能會削弱凝血功能和免疫系統,增加內出血及患感染的風險。魚油亦會附帶若干份量的污染物,例如水銀及其他重金屬。

平心而論,攝取營養應該適可而止,不需多,不要少。人云亦云,以迷信的心態盲目進補,只會畫蛇添足。

後記:本文寫於2007年,在數年後的今天,藍鰭吞拿魚已正式步入滅絕的最後階段。

 

註:

1.  「正常飲食習慣」是指人類在石器時代的飲食習慣(見前文)。

2. 除此以外,就算不直接獵殺海洋生物,海域大型基建也會破壞牠們的生態環境,中國的三峽工程就令長江白鱀豚正式滅絕,即將落實的港珠澳高架公路也會把中華白海豚推向同一命運。要令瀕危物種再次蓬勃起來,牠們僅餘的數量必須超過某個可供修復的下限,假如物種的數量已跌穿這個下限,一切都會變得無法挽回,滅絕便成為牠們唯一的命運,再如何「保育」也是來不及的了。

3. 「有系統及大規模地摧毀生態環境」: 戴蒙(Jared Diamond)指出的人類兩大特點之一;我們另一個特點是「有系統及大規模地屠殺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