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為乳糖不耐受重新定位

 

清醒地宏觀各個人種甚至物種的生態,才是正確的學醫態度。

 

有讀過標準教科書的醫學生都會認識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這病症,患者由於腸臟缺乏分泌乳糖酵素(Lactase)的能力而無法消化乳糖1,當這類病人吃下奶類食品時,當中所含的乳糖便會原封不動地流入大腸,乳糖經大腸益菌發酵後會產生乳酸(Lactic acid,是一種瀉劑)和大量氣體,引發不同程度的腹脹、惡心、腸絞痛、肚瀉等腸胃不適。

乳糖不耐受是頗為常見的問題,一般教科書引述的罹病率約為人口的5%,但某些種族會有較高的患病風險,他們包括非洲裔、東亞裔、美洲裔(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地中海國家的人和太平洋島嶼及大洋洲的原住民,這些族裔大概有75-90%是患乳糖不耐受的……

等一等,問題就是出在這裏了!

以上教科書講的「某些種族」似乎代表了地球上大部份人種,普遍能消化乳糖的只有西歐及北歐人、中亞人、部份南亞人和少數中東及非洲的民族,以地球整體人口計算,「患」乳糖不耐受的隨時比沒乳糖不耐受的超出數倍。

將共有生態界定為「疾病」是否恰當?

人類生命歷程中預設了一個微妙的生理時間表,作為一種哺乳類動物,我們出生時當然是能夠分泌乳糖酵素及消化乳糖,但這能力會在三、四歲後逐漸消失。

在自然界,動物懂得覓食後便會自動停止依賴母乳(人類當然不應是例外),由於不再需要吃奶,已變得多餘的乳糖酵素便會給刪除掉,因此,在一定歲數後,正常的消化系統是再也無法處理乳糖的了。換句話說,乳糖不耐受其實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生理安排,而乳糖酵素持續(Lactase persistence)才算一種反常的生態2

乳糖酵素持續通常由LCT基因的異變引起,LCT基因位於人類第二對染色體,該基因會在小腸上皮細胞(Enterocytes)轉錄為乳糖酵素。幼兒期過後,LCT基因的轉錄便會減退,所以成年人便不能像幼兒般分泌乳糖酵素及消化乳糖,形成「乳糖不耐受」,但假如發生了LCT或相關的基因異變,這個生理安排便會受到干擾,令轉錄乳糖酵素的能力得以維持至成年階段。科學家估計,與LCT基因相關的奠基者突變(Founder event)大概始於一萬年前,擁有這突變的「幸運兒」(嚴格來說是變種人)不會在成長過程中失掉分泌乳糖酵素的能力,令他們永久具備消化乳糖的「異能」。

在不同種族間,患乳糖不耐受的人口比率都會有所差異(可高達90%),箇中原因是食物與天擇之間的相互效應。

選擇系數帶出生存優勢

乳糖酵素持續比率較高(或乳糖不耐受比率較低)人口多數源自是傳統畜牧民族,這分佈的起因可追溯到大概一萬年前。隨着中石器時代結束,人類開始發展出多方向的文明,並以農耕或畜牧取代原始的狩獵採集。

古代生活環境嚴苛,生與死是取決於有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當時的人仍未能普遍食用乳品(因為成年人本來是不能消化乳糖的),牧羊部落都是依賴吃羊肉和一些野菜為生,由於牲畜需要時間繁殖和長大,畜牧者只能間中屠宰一兩頭羊作食物,平時吃的都是一些野菜或偶然獵得的小動物,蛋白質供應始終十分有限。

偶然地,某家庭發生了隨機的LCT基因突變,令家族成員長大後仍保留着分泌乳糖酵素的能力,成年人就算飲奶也不會腸胃不適,有了「異能」,這家人便得以享用源源不絕的羊奶。羊奶充裕的蛋白質令他們長得高大健康,由於不需要宰殺羊隻為食,他們擁有的羊也愈來愈大群。結果,這家人成了部落中的望族,每個男丁都可以娶幾個老婆和生很多很多子孫,開枝散葉,並把乳糖酵素持續這優勢(即是LCT基因突變)代代相傳並延展開去。

科學家推算,當某基因突變的選擇系數(Selection coefficient,反映該基因變動在群體中所帶出的生存優勢)等於1.5至3%時,擁有該基因突變的人口比率會在六千至九千年間進佔到超過70%。

農耕畜牧取代狩獵採集

《聖經》中該隱與雅伯的故事便隱喻了這個轉變。根據《創世記》,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生下了兩個兒子:種田的該隱和牧羊的雅伯,這意味着在人類史上某個階段,天然資源(伊甸園)已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要,我們祖先因而要轉型農業(該隱)和畜牧業(雅伯)。

中國神話也記載了黃帝有熊氏聯同炎帝神農氏戰勝九黎族蚩尤的傳說,但傳說往往包含了隱喻:有熊氏馴服百獸,象徵着畜牧者;神農氏的「職業」不用我多說了,是種植五穀的;而蚩尤便代表了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模式。隨着自然生態和人口的改變,蚩尤(狩獵採集)的「江湖地位」也順理成章被炎(農業)、黃(畜牧)兩帝取代了。

 

七成香港人缺乏乳糖酵素

早在商、周之前,中國南部及東南部已盤踞着統稱百越(又名百粵)的古民族,散落在廣東一帶的原始部落分支成嶺南古越人,大部份香港人也屬這個祖系。

嶺南古越人主要靠捕魚、狩獵和耕作為生,他們也飼養豬、狗、雞、鴨等,這些家禽家畜都不是產乳的。再者,東南亞的野牛,包括水牛、犛牛(Yak)、印度野牛(Gaur)和白臀野牛(Banteng)被配種成耕牛而非乳牛,因此,乳糖酵素持續(或LCT基因突變)在這區域內並不會帶來正面的選擇系數,這亦解釋了為何大部份香港人 —— 即是嶺南古越人的後代 —— 仍是受不了乳糖的「非異能人士」。

雖然「飲奶」與「娶妻」早已完全脫鈎,但牛奶依舊是十分有益的健康食品。乳類含豐富蛋白質、鈣質及多種維他命,假如你因缺乏乳糖酵素而不能飲奶,請不要氣餒,你大可轉吃芝士或酸乳酪(Yoghurt)等經過發酵的乳類產品,因為發酵過程可以把難以消化的乳糖分解,並保留牛奶中的營養要素。

 

註:

1. 乳糖(Lactose)是結構複雜及不能被小腸直接吸收的雙醣體(Disaccharide),乳糖酵素的功用是把乳糖分解成單醣結構(Monosaccharide)的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以便腸臟吸收。

2. 傳統上,歐美國家主導的醫學才被視為「正統」,在西方比較罕見的生理現象都會被不客觀地扭曲為「反常」。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清醒地宏觀各個人種甚至物種的生態,才是正確的學醫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