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人類自我保護機制之恐懼症
在大自然裏,獅子的殺着是利齒,灰熊的殺着是巨爪,人類的殺着便是……懂得恐懼。
哺乳類動物 —— 包括人類 —— 的一切習性和行為,都會受到先天本能(Nature)和後天經驗(Nurture)所影響,以下是部份例子。
恐懼的由來
公元前三百三十萬年。
早春清晨。
新形成的火山灰泥被昨晚的微雨濕透了,人猿露茜與女兒絲琳(Selam)正在悠閒地漫步,她們身後留下了兩道長長的足印。
絲琳已滿三歲了,露茜覺得是時候傳授她求生的技能(當時的原始人仍未發明語言,她們要靠手勢和面部表情溝通):
「絲琳,我們週遭有很多危機和敵人,當遇上或懷疑有危險時,我們必須懂得害怕並立即逃跑,不然會隨時沒命。
草原是十分危險的地方,那裏沒有矮樹給我們躲藏,要是不幸被獵獸或猛禽發現,人猿是無法逃生的。因此,為了自身的安全,我們切勿獨自走在空曠的草原上。」
在今天,害怕單獨置身空曠地方這習性會被診斷為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
「東面不遠處有一大片密林,林內住了很多可怕的猛獸,包括豹、蟒蛇和大猩猩,我們千萬不可走近那裏。」
今天,害怕進入森林這習性會被診斷為森林恐懼症(Hylophobia)。
「太陽下山後,妳要乖乖留在山洞內,因為野狼和劍齒虎會趁黑出來覓食。」
今天,怕黑這習性會被診斷為黑暗恐懼症(Achluophobia);而害怕猛獸的習性亦成為野獸恐懼症(Agrizoo-phobia)。
「昆蟲和蛇也是危險的動物,被昆蟲叮過會發燒生病,被蜘蛛和蛇咬更會中毒死亡,所以千萬不要接近或玩弄牠們。」
今天,這些習性會被診斷為昆蟲恐懼症(Entomophobia)、蜘蛛恐懼症(Arachnophobia)和恐蛇症(Ophidio-phobia)。
「除了野獸,我們附近還有其他部落的人猿,這些叔叔嬸嬸多數是友善的,但偶然也會有為了掠奪食物或女孩而來的入侵者,因此,我們對陌生人猿必須保持戒心。」
今天,害怕接觸陌生人這習性會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媽媽小時曾被敵人俘虜,他們把我困在狹小的地穴,我當時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真的十分害怕。」
今天,害怕困在狹小地方這習性,會被診斷為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
「在千鈞一髮之際,一位英勇的少年突然出現,他奮不顧身,用木棒擊退敵人,冒死把我救了出來。後來,我和這少年相戀,妳便是我們的愛情結晶了。
往西方一直走便是大裂谷,那裏有很多山羊,牠們的肉是人間美味,在冬天吃羊肉更會全身發暖1。但大裂谷山勢巉峭,很多人猿也不敢上山獵羊。」
今天,這習性會被診斷為畏高症(Acrophobia)。
「我們在山上必定要步步為營,因為魯莽行事會招致墮崖而死的下場。」
今天,害怕從高處墮下這習性會被診斷為斷崖恐懼症(Cremnophobia)。
「理性」的恐懼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最新的第四修訂版DSM-IV-TR於2000年刊載),恐懼症(Phobia)被歸類為一種焦慮性疾患(Anxiety disorders),以下是恐懼症部份病徵:
1. 不理性地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顯注及持久的恐懼
2. 當事人會盡量避開觸發恐懼的誘因
3. 恐懼會引發焦慮(Anxiety)和恐慌反應(Panic attack),令當事人出汗、發抖、肌肉繃緊、心跳和呼吸加速。
4. 縱使當事人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
5. 恐懼和焦慮會困擾當事人,並影響他(她)的日常運作。
首先,DSM-IV-TR認為被觸發的恐懼是「不理性」的(Irrational fear),但從露茜與絲琳的故事看來,保持警覺,面對危險時懂得害怕,是絕對合情合理的 —— 恐懼始終是生物最基本的求生或本能反應。
除了上文提及的原始習性外,還有其他類似情況被定義為「恐懼症」,這包括害怕自然現象或天災:雷電恐懼症(Astraphobia)、恐火症(Arsono-phobia)、洪水恐懼症(Antlophobia,發現絲琳骸骨的遺址是一處遠古河床,她很可能是死於洪水);與超自然和靈異有關的:惡靈恐懼症(Demono-phobia)、地獄恐懼症(Hade-phobia)、恐鬼症(Phasmophobia);係人都怕的:強暴恐懼症(Agra-phobia)、痛楚恐懼症(Algophobia)、疾病恐懼症(Nosophobia)、死亡恐懼症(Necrophobia)、貧窮恐懼症(Peniaphobia);亦有與時並進、具備後現代色彩的課題:原爆恐懼症(Atomosophobia)、化武恐懼症(Chemophobia)、核武恐懼症(Nucleomituphobia)。
對一個正常人來說,懼怕天災、鬼怪、苦難、死亡及不能解釋的現象等,根本是完全合乎人性的,亦沒有甚麼不理性之處,而避開觸發恐懼的誘因也是人之常情,歸根究柢,恐懼的原意是幫我們避過危險和死亡。
往日的優勢 今日的負擔
當動物遇上敵人或面對危險時,牠的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會即時作出反應,分泌大量腎上腺素(Adrenaline)及其他激素,令體能瞬間提升(就像超人或撒亞人「變身」那樣),並作好禦敵或逃跑的準備(Fight-flight reaction)。Fight-flight reaction十分近似經歷恐懼時的生理反應,因此,焦慮、恐慌及連帶的心跳加快、氣喘等,其實是跟「緊急指令」掛 鈎的自然反射,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原始本能。
恐懼症和原始本能不同之處,是前者的可逆性,經適當治療後,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或感受治療(Systemic exposure therapy),多數恐懼症都會得以改善。
至於恐懼和焦慮會否構成病態便要視乎情況和其程度了。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適量的恐懼是利多於弊的,相反地,在安全穩定的環境裏,固有的危機處理機制可能已變得不切實際。換句話說,一些因應昔日生存條件而演化的適應機能,已成為現代都市人的負累,甚至被醫生界定為「疾病」。當然,輕微及不干擾日常運作的驚恐,是不會被納入精神病範疇的。
好了,我想是時候擱筆了,不然一半讀者將會被診斷為Pantophobia(對所有事物也恐懼),而另一半則是Phobophobia(對恐懼症感到恐懼)。
註: 1. 從亞法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請參閱第1章《赤地上的夏娃》)的骸骨推斷,這階段的古人猿主要是吃素的,但間中也會吃肉,就像黑猩猩那樣。我們祖先要再過一百五十萬年才懂得用火煮食,所以露茜她們吃的不是烤羊肉或涮羊肉,而是羊肉Sashi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