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a:維他命能治病嗎?

 

科學與迷信,往往有清楚的界線;但以科學包裝迷信,最精明的人也會變成傻瓜。

 

怕死怕病是人類天性,從古到今,利用這心理行騙的江湖伎倆層出不窮,其中一種叫「維他命療法」。

這門近乎迷信的療法,只是建基於片面或扭曲了的醫學邏輯上。

舉例說,缺乏維他命C的初期症狀包括疲倦和提不起勁,當補充維他命C後,這些病徵便會得以改善。有見及此,很多人就算沒缺乏維他命C,也會有理無理吃下維他命丸來對付疲勞。疲倦有很多成因,缺乏維他命C只是其中一個可能,假如引致疲倦的是其他健康問題,例如貧血、肝炎、過勞或睡眠不足等,只補充維他命C根本起不了作用。

再舉例,缺乏維他命B1、B6或 B12會引起週邊神經系統退化(Peripheral neuropathy),但維他命 B1+B6+B12卻經常被濫用來「治療」與維他命完全無關的神經病變,例如遺傳性神經線病變(Hereditary motor sensory neuropathy)、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糖尿病併發的神經線損耗(Diabetic polyneuropathies)等,甚至是中央神經系統的毛病:中風、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症」、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rophy)……

「吃維他命有益啊,補神經線嘛!」這過份籠統的概論,是有違醫學邏輯及因果關係的。

一向自認精明的香港人,為何會buy1這種斷章取義、本末倒置的偽醫學療法?

首先,這療法吻合了部份病人的期望。某些醫學上難以界定的症狀可能源自情緒問題,當常規藥物幫助不了該等症狀時,處方維他命正好填補了這虛無地帶,至於能不能「治癒」,就要看服用者的信念了。再者,對一些患上退化病或絕症的病人及其家屬來說,姑勿論治療有沒有實質的成效,維他命丸亦可帶來精神上的支持。

 

維他命B1(Thiamine):食飯都會病

古代社會物資缺乏,普羅大眾只能以粗糙的穀物充飢,休想有白飯吃。到了十九世紀,貿易開放令日本及中國沿岸的城市富庶起來,發了達後,人們便放棄粗糙的穀物,轉吃矜貴的白米。生活質素「改善」,卻令腳氣病(Beriberi)在區內廣泛流行。

「不吃平米吃貴米」是腳氣病流行的成因。穀物本身有豐富的維他命B1,把穀物去殼打磨成白米會大大減少其維他命B1含量。維他命B1是轉化碳水化合物的輔助因子(Cofactor),缺乏維他命B1會令身體積聚乳酸(Lactate)和丙酮酸脂(Pyruvate),引致血管擴張、水腫、心肌能量不足及心臟衰竭等腳氣病病徵。維他命 B1也是維持神經線傳導的重要物質,缺乏了便會導致神經系統退化。

今天,城市人已不再獨沽一味單靠穀物為食了,我們會從不同的食物吸收營養,其實只要進食少量肉類、乳品或豆類,已能提供足夠的維他命B1了。但極端營養不良者,例如長期酗酒人士、末期癌症病人、嚴重厭食症患者和極端的偏食者等,仍有機會患上缺乏維他命B1的併發症。

在正常情況下,維他命B1的需求量約為每天1.5毫克。

 

維他命B6(Pyridoxine):不能過少不能過多

缺乏維他命B6也能導致週邊神經病變,但這情況並不常見,而且只有極少數病例是與飲食失衡有關。相反,服用過量維他命B6卻會直接傷害神經線。我們每天只需少於2毫克的維他命B6,市面上部份維他命丸提供高達200至1000毫克維他命B6,是正常需求量的數百倍!為免傷及神經線,我們每天不可服用超過50毫克維他命B6。

(維他命B12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第3章《與人類共存的益菌》)

 

維他命療法大行其道,也要歸功於製藥商的創意。

製藥商總愛把多種維他命的成份小修小改,包裝成多款有「特定功效」的保健配方:男士專用的、更年期專用的、職業女性專用的、禿頭專用的、抗流感的……總之就五花八門,擺滿幾個貨架。這些商品的成份、作用,根本是大同小異,就算跨越「功能界別」服用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 倘若禿頭男士意外吃了孕婦專用的維他命,肚子和乳房也不會脹起來,請放心。儘管製藥商用的是不科學、似是而非的宣傳伎倆,香港人對這些商品的「療效」卻是深信不疑,難怪報章上宣傳保健產品的版位,已能與補習社和地產商匹敵了。

醫生也經常處方不必要的維他命。當病人或家屬要求提供維他命時,與其花時間解釋爭論,倒不如順應他們的期望,快快開藥及結束就診(實不相瞞,醫生也有人性陰暗的一面)。

很多日常小毛病其實都會不藥而癒,處方維他命只會加深「維他命能治病」這錯覺。

維他命是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營養要素,而不是用來修復健康或治病的藥物。

 

註:

1. Buy:香港人交談時經常加插的英文單字,意思是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