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糖尿病與胰島素抗阻
牛神被打落凡間,化身耕牛,世世代代為人類勞役。
上古時代,人類生活艱苦,穿不暖,吃不飽。玉皇大帝決定大發慈悲,將溫飽賜給世人,祂指派牛神傳達以下的說話:「只要人類肯努力工作,便可每三天有一餐飽飯吃。」
牛神領命後便出發到人間。
人類見牛神從天而降,都紛紛下跪參拜。被拜得飄飄然的牛神得意忘形地宣讀玉帝的聖旨:「卑微的人類啊,尊貴的牛神現在宣佈,只要你們肯努力工作,便可每一天有三餐飽飯吃!」
在全人類轟然歡呼聲中,牛神才猛然醒覺 —— 出事了!
然而,大禍已經闖定,自己闖的禍當然要自己承擔,牛神便被打落凡間,化身耕牛,世世代代為人類勞役。
胰島素抗阻與糖尿病
糖尿病在香港極為普遍,研究指出,糖尿病的罹病率高達本地成年人口的10%!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病、中風、腎衰竭、神經麻痺、下肢動脈閉塞、皮膚潰爛和多種致盲的眼疾,病者的抵抗力也會降低,容易患上各種感染。
眾所皆知,糖尿病的成因是血液中葡萄糖過高,大部份中年或年長患者都有過度的胰島素抗阻(Insulin resistance)。
甚麼是胰島素抗阻?
每次進食後,人體的血糖便會升高,在正常情況下,胰臟會因應血糖高低分泌出適量的胰島素(Insulin),胰島素的作用是促進肝臟、肌肉和脂肪細胞收納糖份,令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不過,假如身體出現了過度的胰島素抗阻,細胞吸收葡萄糖的反應便會變得遲鈍,令血液中的糖份無法轉化,造成血糖過高及糖尿病。
胰島素抗阻雖然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兇,但也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必需功能。
胰島素抗阻的作用
比起其他物種,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有膨脹了的腦部,而腦部的基本燃料便是葡萄糖,因此,鳥類和哺乳類必須擁有維持血糖穩定的生理機制,以確保腦部正常運作。
鳥類和哺乳類大致可分為素食性動物(Herbivore)和肉食性動物(Carni-vore),兩者的飲食生態有很大分別,牠們的新陳代謝及維持血糖穩定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野生植物只有很低的熱能價值,所以素食性動物要不斷進食來維持血糖供應,正如熊貓安安和佳佳,永遠都是在吃(睡覺時除外)。
肉食性動物則採用了完全相反的策略。肉類儲存的能量和營養都比植物高,但肉類通常得來不易,因此,肉食性動物往往數天才能吃到一餐,在餐與餐之間,牠們便是依賴胰島素抗阻來減少葡萄糖流向肝臟及肌肉,令血糖得以維持在一定水平1。
腦部演化誘發糖尿病
人類經過五百多萬年才由非洲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見下篇《赤地上的夏娃》) 進化至現今的形態,從古人類骸骨成份推算,包括碳13對碳12比率(C13:C12 ratio)和鈣對鍶比率(Calcium:Strontium ratio),我們祖先由最初的素食性習性,逐漸演變成主要吃肉的石器人類 (對,人類基本是一種食肉獸),同一時間,人類腦袋的重量亦暴增了三倍,達至一點四千克。
人類是一種極端的動物,在生物界中,我們擁有最高的腦部比率(Encephalization quotient),因此,人類有超強的智慧和適應能力,但這優勢是有代價的:要腦袋運作二十四小時,盛惠五百卡路里(相等於全身總消耗量四份之一)。在漫長的石器時代,古人類過着狩獵採集的生活模式,他們每隔數天才可飽餐一頓 (這應驗了玉帝的承諾),在中間的日子,他們要靠一些低熱量的野生植物充飢,而腦部需要的大量葡萄糖便是藉着胰島素抗阻來支持的了。
腦部愈發達,葡萄糖的需求便愈多,胰島素抗阻也要愈強 —— 人類與生俱來的高度胰島素抗阻,其實也是因應人類腦部演化而得出的副產品,致令人類 「先天性」 特別容易患上糖尿病。
碳13:碳12比率 在自然界或人體裏,碳是極重要且量極多的一種元素。 碳有三種常見的同位素(Isotopes):碳12、碳13及碳14。由於質量上的差異和不同的光合作用途徑,碳同位素比率在各類植物間都會有些微分別,樹葉及水果含較高的碳12,而草則有較多的碳13,因為這些分別,古生物學家便能從動物骸骨的碳同位素比率推斷牠們的飲食生態。 早期猿人骸骨有較高的碳12比率,但後期的原始人卻碳13較高,古生物學家因此估計猿人最初是以樹上的果實及種子為食,到了石器時代,古人類已演變成捕獵草原動物的食肉獸了2。 |
牛神闖的禍?
胰島素抗阻由原先促進生存的優勢,變成今天導致惡疾的兇手,都是拜牛神所賜(牛神隱喻了農業)。
胰島素抗阻會在幾個情況下反常地提升:
1. 肥胖
2. 缺乏運動
3. 過量進食高糖份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人類由最初的部落生活,轉型至農業社會,直到近期的機械化農業,我們的生活及飲食模式已改變了許多許多。有了穩定的食物供應,每隔數天才飽餐一頓的日子早已成為歷史,今時今日,每天吃三至五餐是香港人的指定動作(這也是牛神的「承諾」),我們吞下的全是絲苗白米、快餐、甜品、汽水,熱量奇高,再者,集團式的食物推廣手法和不做運動的壞習慣,也加劇了都市人肥胖及胰島素抗阻的問題。
我們過着這違反人類自然生態的生活,沒有糖尿病才怪哩!
如何避免糖尿病?
作為都市人,我們應該怎樣避免患上糖尿病?
當然,每三天才吃一餐或學大熊貓啃竹葉都是不切實際的做法,數年前,醫學家發明了可降低胰島素抗阻的藥物格列酮(Glitazone),然而,世上是沒有不勞而穫的,避免糖尿病的最佳方法並非服藥,而是勤做運動和改變飲食模式。
就算未有糖尿病,我們也應盡量少吃糖份或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甜品、白麵包、馬鈴薯和即食麵,較健康的選擇包括糙米、紅米、蕎麥麵、麥糠、烤麩麵包和蔬菜等,都是既美味又飽肚的高纖低熱量食物。
註: 1. 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腦部才能有效地運作,當血糖跌穿底線時,腦部功能亦會隨之下降。有見及此,很多人便產生一種誤解,以為進食大量糖份便能催谷腦部,增加「轉數」,但這做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飲用葡萄糖補充劑或像「L」(電影《死亡筆記》中的高智能偵探)那樣拼命進食糖份,是不會令人變得聰明起來的。 2. 由於吃草的關係,草食動物體內有較多碳13,獵食或掠食牠們的動物(如古人類)也會積聚碳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