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a:社交恐懼症

 

以醫療科技改變人類的天性或取代成長期的洗煉,人生是否就會美好起來?

 

根據西方醫學文獻,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是最常見的恐懼症,患者比率約佔人口的10%,但實際發病率可能更高,因為並非每位患者都會求醫或接受正確診斷的(以此推算,單是香港就有近百萬人患病,這數字簡直誇張得令人難以置信)。在DSM-IV-TR中,SAD的編碼是300.23,因此,在現代醫學層面上,SAD屬於一種被歸類的精神病。

SAD的症狀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出現,患者參加社交活動時會感到緊張和焦慮,部份更會有臉紅、心悸、頭痛、呼吸急促等生理現象,他們被評頭品足時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也特別害怕在人前出洋相,最嚴重的SAD更會引發恐慌反應。與SAD相關的還有演講恐懼症(Glossophobia,公開演說或表演時感到不安、緊張、手震)和美女恐懼症(Caligynephobia,結識美女時臉紅、冒汗、心跳加速、「口窒窒」、不知所措)。

奇妙的血清素

醫學研究指出,服用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SSRI)可紓緩SAD的症狀,因此,研究人員推斷SAD的成因是腦部缺乏血清素(Serotonin)或血清素失衡,而治療方法便是以藥物提升血清素的水平。

甚麼是血清素?

血清素是腦部最基本的神經傳遞介質,生物學家曾經研究靈長類腦部血清素的代謝狀態,他們發現在猴類族群中,各成員間的血清素代謝物水平都大同小異,唯獨猴群領袖才有較高的水平。研究人員試圖用藥物刺激猴子,增加牠們腦部血清素的份量,原先不起眼的小嘍囉,服藥後果然情性大變,開始向猴女搭訕及作出挑戰猴王的行為。

一般來說,在野生動物中,血清素偏低的成員處理危機時會較為敏感及謹慎,而水平偏高的(領袖)則會較敢於冒險,因此,帶頭打架的往往是後者,他們死於非命的機會也較高(前文提及捉羊摔死的人猿可能也屬這類)。

「暴虎馮河,行先死先」便是這道理了。

由此可見,血清素並非愈多便愈好,在人類演化過程中,避免血清素過高也是有必要的。

緊張害怕不是病

SAD只有四十年的歷史:醫學界在1966年才首次談及這問題,但在此之前,SAD其實是一直存在著的(說到這裏,相信大家已明白筆者的用意了) —— 我們一向稱之為「害羞」或「怕醜」。初出茅廬的青年,交際時感到緊張和害怕出醜是普通過普通的事,尤其是初次結識異性,我們不可將其定性為不理性的恐懼,把正常的社交羞怯硬說是一種缺陷、一種病態,要服藥「治療」,那才是真正的不理性!

誰控制人類思想行為?

人類腦部是極奇複雜的器官。科學家過往對腦部的生理結構只有粗略的認識,研究腦部的方法也十分有限。近年,腦神經學研究百花齊放,我們對腦部的運作已有一定了解。

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由腦神經及神經傳遞介質(Neurotransmitter)所操控,科學家亦掌握了各種神經傳遞介質的特性,及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只要可以操縱神經傳遞介質,便能改變腦部運作,從而控制人的思想和個性,包括七情六欲。

家在過去十多年研發了大量針對神經傳遞介質的藥物,包括抗抑鬱藥、提升記憶力的藥物 —— 主要用於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症)、提升集中力的藥物、改善自信的藥物,甚至增強智力的藥物。

 

就算是最頂級的醫學教授,他(她) 初次公開演說感到緊張和焦慮也是在所難免的,試問哪位教授講書未失過手?未出過洋相?這些根本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大將之風」沒有天生的,而是慢慢磨練出來;透過藥物提升自我價值,根本是虛構出來的假象。   

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是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去面對和克服,以醫療科技改變人類的天性或取代成長期的洗煉,人生是否就會美好起來?

 

明天的童話

桃樂絲、稻草人與錫鐵人在黃磚路遇上了一隻膽小的獅子,獅子懇求桃樂絲帶牠到翡翠城,好讓城主賜給牠勇氣。

桃樂絲對獅子說:「這些伴着我們長大的童話已經過時了。來,只要吞下這粒SSRI便可得到勇氣。你看,稻草人吃了膽鹼酯酶阻斷劑(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及CREB加強劑(Cycli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enhancer)已聰明起來了,錫鐵人也排了期做心臟移植手術。

我們這一代講的是高科技、高效率。懷着滿腔熱枕追尋夢想?那已經是多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