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人生最凶險的旅程

 

一生中最凶險的旅程,原來大家早已走過了。

 

天下父母來說,世界上沒甚麼比自己的小寶寶更加珍貴,為了小寶寶,就算犧牲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也在所不計,更何況是事業和財富這些「身外物」?

每個嬰兒都是得來不易的,卵子受精後,估計只有一半機會可以成孕,在之後的懷孕期,自然流產率最少也達三成。胎兒出生時更要克服重重困難,他要以脆弱的頭骨及腦部作開路先鋒,擠越狹隘得無可再狹隘的女性產道,胎兒同時要作出一連串轉體翻騰動作 (見後文),難度直迫金牌跳水選手。

分娩過程若果稍有差池,便會對嬰兒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把分娩形容為「人生中最凶險的旅程」也不足為過。

構成凶險旅程,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人類膨脹了的腦袋
2. 為了適應直立行走的骨盆演化

 

與猩猩骨盆(左)比較,人類骨盆(右)看起來就像被壓扁了和拉闊了,兩翼髂骨(Ilium)明顯地縮短,髂脊(Iliac crest)像環抱般向前包了進來,薦骨(Sacrum)也被強化了的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向後扳直。

當大頭遇上小骨盆

人類祖先最初只有與黑猩猩大小相若的腦袋,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人類腦部逐漸發展至現今的狀態,目前,我們的腦部重達一千三百至一千四百克(黑猩猩腦袋重量約為三百五十至四百克),擁有這巨大的腦袋,人類得以成為最聰明和適應力最強的物種。

除了腦袋,人類另一個重要演變是骨盆結構。露茜出土時(請參考《赤地上的夏娃》),莊漢臣發現她的骨盆已跟其他猿類有很大分別,這顯然與南方古猿開始以直立步姿行走有關,在之後的數百萬年,為了適應新的走路模式,人類骨盆作出了連串進化,最後演變成現今的形態。

人類骨盆雖然有利於直立行走,但骨盆結構卻令女性產道相對地收窄,女性產道愈窄,嬰兒頭部便愈難通過,嬰兒出生時腦部大概重三百五十克,但這似乎已到達一個極限了,骨盆闊度最多只能容許這個體積的腦袋通過,頭再大便不能出來了。人類大腦要繼續進化,嬰兒腦部便要累積超過三百五十克的體積,有了骨盆的限制,腦部要再度膨脹似乎是不容易的事。

骨盆可進化得更闊嗎?

為了配合骨盆的改變,人類便演化出一套複雜的分娩程序。

胎兒頭部、骨盆入口、骨盆出口均呈橢圓形,胎兒頭部的枕額徑(Fronto-occipital diameter)由前到後的長度約為11.5厘米,胎兒兩膊的闊度約為12厘米。骨盆入口的橫徑(13厘米)較前後徑(11厘米)為長,但骨盆中部和骨盆出口的橫徑卻短於前後徑(骨盆中部:橫徑10厘米X前後徑11.5厘米;骨盆出口:橫徑9厘米X前後徑14厘米)。

 

人類骨盆入口及出口的橫、直徑不一,故此分娩時胎兒頭部要經過一番旋轉才可擠出來。比起人類,猩猩骨盆的框框相對地寬敞,胎兒頭部不需要如人類般旋轉已可直線地「跌」出來了。

 

分娩開始時,胎兒的頭部會順着橢圓形橫向地進入骨盆入口,通過骨盆頂部後,胎兒的頭便會到達骨盆中部,即是女性產道最窄的一段,胎兒頭部只能僅僅通過,而且由於橫徑短了,胎兒頭部要像扭鎖匙般轉動90度才不會被卡住。過了骨盆中部(這可能是數小時至十數小時後),媽媽要繼續用力把胎兒頭部推越骨盆出口,然後胎兒必須再自轉90度才能把膊頭擠出來。

人類髕關節猶如一個槓桿系統,它的抗力臂比施力臂長,屬第三類型槓桿,作為負重器官,髕關節的「設計」可說是相當差勁。

胎兒要逐毫米逐毫米的擠越幾乎沒可能通過的女性產道,更要準確無誤地在產道內公轉自轉,這樣也能順利過渡,簡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奇跡。

你可能會問,為甚麼要胎兒冒這麼大的危險呢?何不乾脆進化出較闊的骨盆,讓胎兒輕輕鬆鬆鑽出來,所有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再者,假如骨盆生得闊一點,便可容納更大的頭部通過,人類腦部不就可以繼續進化了嗎?

人類髖關節(Hip joint)的力學結構猶如一個槓桿系統,骨盆主要靠臀中肌(Gluteus medius)施力來抗衡體重,如果骨盆環擴闊了,便等於把抗力臂加長,在這安排下,上身的體重會經槓桿放大成難以負荷的抗力,這必須配合再強化倍數的臀中肌才可達至平衡,技術上這是難以做到的 —— 大頭遇上小骨盆,始終是一個死結。

傳統分娩姿勢較少難產機會

現代化的婦產科技,已偏離了人類的自然本能,這可能是引發剖腹率高企及各種產後併發症的原因。「標準」的醫院都會採用「標準」的分娩姿勢,即是仰臥式(Supine position)或把雙腳架起的截石臥式(Lithotomy position),採納這些姿勢,是為了方便監察子宮頸和進行可能需要的手術。

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意思是「出生」,字體說明了當地婦女是站着分娩的。(攝於雲南)

醫學家曾研究傳統部落女性的生產姿勢,因為她們的姿勢可能更吻合人類的自然本能。部落孕婦多數用蹲、跪、坐和站等姿勢來分娩,在陣痛期間,媽媽更會四處走動以紓緩痛楚。研究指出,利用地心吸力,以比較垂直的姿勢分娩,有助子宮頸舒張及減低難產的機會,而醫院常用的截石臥式卻是反地心吸力的姿勢!再者,如果以仰臥式或截石臥式分娩,每次子宮收縮時,胎兒頭部較薄的額骨(Frontal bone)便會壓向母親的薦骨(Sacrum),以傳統姿勢分娩,重心會移向前方,減低額骨承受的壓力,理論上是比較安全的。

醫學家已開始檢討各種婦產程序,以釐定一套更符合人類生態的分娩術。

自小鍛鍊身體,一生受用

孕婦在生產期間需要消耗大量體力,身體稍差也難以應付。古代或部落婦女要經常勞動,所以身體都十分壯健,就像舒拉寶娃或郭晶晶,要應付分娩絕對綽綽有餘。相比之下,都市女性便顯得弱質纖纖了,她們生產時也往往氣力不繼,需要醫生幫上一把,動用吸盤甚至剖腹生術。

很多女孩子把大部份時間投資在書案或鋼琴前,忽略了培養運動的興趣,在學生時代開始習慣多做運動是一生受用的。有些女性誤以為纖瘦的身形會較具吸引力,但君不見一眾男士都被舒拉寶娃和郭晶晶的健康形像迷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