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古今十大飲食習慣回顧
吃得健康,知易行難;吃得合乎人類自然生態,難上加難。
香港人有幾個很特別的喜好,我們愛「倒數」,不論是除夕、平安夜、 尖東亮燈、農曆新年,香港人總是「十 ─ 九 ─ 八 ─ 七 ─……」地胡亂倒數一番;香港人也愛「十大」,像「十大金曲」、「十大樓盤」、「十大新聞」等等;每逢年尾也有數不清的「回顧」特輯;香港人重視食的文化更加是毋庸置疑。
好了,就讓筆者為大家「回顧」一下「古今十大飲食習慣」,以迎合香港人的口味。一如過往,筆者也會以石器時代的飲食模式與現今的作比對(其中以前者較能吻合人類的自然生態,請參閱前篇《十全十美的體格》)。
一:澱粉質
澱粉質是現代人的主要食糧,我們愛吃粥粉飯麵,其他地方的人會選擇麵包、饅頭、馬鈴薯、意粉、粟米、樹薯等作正餐。衛生署建議我們應以五穀類為主食,及每日攝取的熱量應最少有55%來自碳水化合物 —— 以上便是標準教科書的指引,很多人可能連想也不想便照單全收,但《侏羅紀醫院》的讀者肯定不會是這類人。
普遍食用的穀物其實都是人工改良的產品,經過多年的選擇性培植,一般穀物都有很高的澱粉質及很低的纖維質含量。五穀類前身是原始人採集為食的野生種子或植物根莖,與現代食用的品種相比,前者只有很少澱粉質,但纖維量卻剛好相反。歸根究柢,務農者也是為了配合市場需要而培養出肥大(高澱粉質)及少渣滓(低纖維)的產品,這亦帶出了現代人過份倚賴澱粉質的問題。
天然穀物高纖維低熱量,現代穀物高熱量低纖維,就算是同等的份量,後者所含的卡路里隨時是前者的數十倍!傳統「食物金字塔」建議我們每天吃六至十一份穀物,但大部份現代穀物只為我們提供碳水化合物而欠缺其他營養要素,醫學家把這些食糧(亦即是人類的常規食糧)譏諷為Empty calorie food,意思即是除了載滿卡路里外便一無是處。
選擇性培植(Selective breeding)
就算是同一物種,各成員間也會隨機地出現少許差別,當中某些差別是可以遺傳的。在過去數千年,農人就是掌握了物種遺傳的自然定律,將有利(於人類)的特質保留,無利的特質取締,逐漸培育出各種農作物及牲畜。舉例說,葡萄園其中一棵樹的果子比其他的稍為大和甜,果農便會選擇該樹的種子來培植新的一批果樹,繼而從中挑選更優良的來生產再下一批果樹,經過多代反覆篩選,果農便可種出愈來愈大和愈來愈甜的葡萄了。 在某程度上,選擇性培植並不是自然的演化:人類憑着經驗和智慧,把演化的發球權從天擇手中奪了過來。在人類操控下,選擇性培植往往能製造出違反自然的賽果,例如水泡眼金魚、綿羊、貴婦狗、無核西瓜,甚至日常食用的稻米和豌豆1。 |
二:蛋白質
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肉類、蛋、乳品和豆類,未懂畜牧及農耕的原始人只可選擇肉和蛋,但他們攝取的熱量估計有33%是來自蛋白質,遠高於現代人平均的12%(衛生署的建議是10-15%)。
東方人不習慣吃奶、乳酪或芝士,傳統的平民飲食也較少肉類,像香港老一輩只吃鹹魚白菜,其他民族亦有泡菜或蘿蔔乾餸白飯,傳統上,東方人所吃的動物性蛋白質僅及西方人的三份一。在七十年代之前,東亞地區如香港、台灣、日本等地,腦溢血的發病率是歐美國家的兩倍以上,這差異可能與日常飲食缺乏肉類及膽固醇過低有關。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後,我們的飲食質素已接近歐美國家,腦溢血發病率亦明顯下降了(隨之而來卻是營養過剩所附帶的問題)。但在較貧瘠的內地農村,一半的中風個案仍屬腦溢血。
三:脂肪
脂肪的害處不用我多說了,古人類獵食草原動物,他們吃的是名副其實的「瘦肉」,野生草原動物沒有皮下脂肪,肌肉中也只有少於5%的脂肪含量,而且主要是細胞結構的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屬「健康」 的脂肪。今天,我們吃的是人工飼養的豬牛羊,牠們的肉都夾雜着25-30%飽和動物性脂肪,日式Shabu Shabu「山形雪花肥牛」或「霜降黑豚肉」更不只這份量!高脂肪比例的家畜其實也是因應市場需求而培育出來的。
家禽的瘦肉 (例如雞或火雞的胸肉及腿肉,但必須去皮去骨) 較接近天然肉類的脂肪比率,用烚和焗的方法來煮,更能進一步去除脂肪 (但出名嘴刁的香港人大抵也不會來一客「白烚雞胸肉」吧!)。
吃不同類型的脂肪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害處,以飽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動物性脂肪多屬此類) 和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即是以人工轉化為固體的植物性脂肪,例如植物牛油)對身體構成的害處最大。吃適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如果仁油、芥花籽油、橄欖油)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如魚油、葵花籽油等)反而對身體有益3。
四:糖
我們日常食用的甜份多屬蔗糖。古時沒有蔗糖,唯一的甜品是罕有的蜂蜜。在原始部落裏,蜂蜜一般是藥用而非食用,再者,蜂蜜的甜份不是蔗糖,而是較健康的果糖(見下文)。
糖份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鮮有接觸的物質,食用蔗糖只是在百多年前才開始流行起來。在緩慢的演化過程中,「百多年」僅屬一瞬間的事吧了,人類仍需要很多千年的進化才能適應進食大量糖份,我們平日所吃的份量其實已遠遠超出人類所能應付的極限,這或多或少也是造成滿街糖尿病人的原因。
香港位處溫帶,天氣炎熱,大家會較易出汗和流失水份,在猛烈的推銷攻勢下,以獨立包裝飲品來消暑解渴已成為一種風氣。加了蔗糖的飲品無處不在,很多人都會大量飲用超甜的汽水、紙包果汁、樽裝綠茶、豆奶、凍咖啡、凍奶茶等等,甚至是運動飲品和小朋友的果汁也加了糖。古人類只會飲清水,吃甜其實是「近期」才出現的壞習慣。
以代糖(Low calorie sweeteners)取代蔗糖也是可行的,雖然很多人仍然抗拒使用代糖,如果仍不放心,大可索性戒掉吃甜,長期吃蔗糖的害處始終遠遠高於吃代糖。
五:植物纖維
植物纖維是古代食物的主要成份,原始人每天吃100-150克纖維質,是現代人的五倍以上。吃高纖維食物可以很快填飽肚子,使我們沒有多餘胃口吃太多脂肪和澱粉質(及其附帶的「空白卡路里」),但高纖維食物多數不甚矜貴和口感比較粗糙,不易為「識飲識食」的香港人所受落。
都市人少吃纖維,令大腸蠕動相對緩慢,因此便秘是常見的問題。一些人會以通便藥物取代食物纖維,最常用的是催瀉劑(Stimulant laxatives),這些毋須醫生處方的藥物會被堂皇地冠名為「舒便劑」或「整腸丸」之類。催瀉劑的作用是刺激腸臟蠕動,把大便迫出來。經常使用催瀉劑會令大腸產生依賴性,即是只有靠吃藥才能出大便,不吃藥腸臟便懶得動。催瀉劑亦會使腸臟黏膜長出一團團恐怖的黑斑(Melanosis coli),非常嚇人!
但凡打着「天然草本」旗號的產品,在香港也定必大賣,這類產品往往標榜「成份天然,絕無西藥的副作用」 —— 是否只要是草本,便一定健康?一定沒副作用?當然不是!以草本通便丸為例,市面上有多個牌子可供選擇,但不論中西配方,當中所含的成份多數是大黃(Rhubarb)或番瀉葉(Senna)之類的刺激性草本,其副作用是無異於催瀉劑的。
六:鹽
鹽(氯化鈉,Sodium Chloride)是體液的重要成份,血液鈉濃度約為每公升140mEq。
數十億年前盤古初開之時,整個地球都被原始海洋(Primordial sea)覆蓋着,原始海洋是生命之始,地球上所有生命體都是由原始海洋的單細胞生物進化而成。原始海洋的鈉濃度僅及現今海水的三份一,這與動物體液裏的滲透壓(Osmolality)十分接近,因此,科學家推斷細胞必須在這濃度提供的介質中才能生存。人體所有器官也是由細胞組成,試想像一下,我們每個器官便像一大團泡在體液裏的細胞,情況就跟幾十億年前單細胞生物泡在原始海洋裏沒太大分別。
在四億年前的泥盆紀(Devonian Period,距今四億五百萬至三億四千五百萬年),海洋中部份脊椎類動物開始移居到湖沼或陸地,新環境中的鹽份比原始海洋更低,為了維持適合細胞生存的體液滲透壓,牠們必須演化出新機能來保留鹽份,人類內分泌系統就有多種阻止鹽份流失或增加鹽份吸收的荷爾蒙,例如醛固酮(Aldosterone)、糖皮質醇(Glucocorticoids)等。
古人類一直生活在缺乏鹽的環境裏,石器時代,鈉的攝取量估計每天只有690毫克,因此,有效率地吸收及保留這些罕有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現今社會裏,鹽變得不再珍貴,一大包只賣幾塊錢,我們煲湯煮餸會用鹽調味,很多現成食品也加了鹽(如火腿、牛油、餅乾、薯片),這些改變令都市人攝取的鈉激增至每天2300-6900毫克,達正常需求量的十倍!
現代人吃鹽的習慣已大大偏離了自身的生理需求,這錯配亦是高血壓的重要成因。非洲內陸土著有地球上最低的高血壓患病率,但美國的非裔人士(也是源自非洲內陸) 卻剛剛相反,高血壓患病率佔全球最高之一,這只可歸咎後者無節制地大量進食鹽份。
七:蔬果
蔬果的前身是生長在大自然的野生植物,為了免受動物或昆蟲過份侵食,植物都會衍生出某程度的自我保護毒性。動物可以透過味覺及嗅覺辨別出有毒或無毒的植物,前者多帶苦、辣、刺激性或特殊的氣味,古人亦能憑經驗挑選適合吃的植物(傳說就有神農氏嘗百草)。再者,人類肝臟也進化了一組叫Cytochrome P450的酵素,以應付食物中的毒性。
到了今天,我們就算大量食用蔬果也沒有問題,因為多年的選擇性培育已消弭了農作物中大部份毒性。但隨着自身毒性消失,農作物抵抗昆蟲的能力也會相應地減低,這會影響收成。農耕者有三招對策:
1. 使用農藥
2. 基因改良技術
3. 以有機耕作培養蔬果
三者之中以農藥清除昆蟲成本最低,亦為農業界樂於使用,但眾所周知,農藥對環境和人體的禍害也最深,這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值得我們反省。
在餐廳用膳時,假如侍應端上賣相不佳、滿佈蛀孔,甚至附送小毛蟲的蔬菜,你的反應可能是即時拍檯投訴要求見經理 —— 平心而論,如果消費者不介意購買有瑕疵的蔬果(或以較高昂的價錢購買有機蔬果),農業界自然會減用殺蟲藥和基因技術。
醫生常常鼓勵我們多吃水果,但「凡水果便有益」並不是正確的概念。
水果的甜味來自果糖(Fructose),果糖不會令血糖及胰島素大幅上升,所以進食果糖比進食蔗糖或澱粉質健康得多。話雖如此,果糖始終也會被轉化成卡路里,因此,果糖對新陳代謝的影響並不會等於零。
很明顯,高甜味水果例如南瓜(升糖指數4=75)、西瓜(72)、菠蘿(66)、蜜瓜(65)、罐頭水果(64)、芒果(60),是多吃無益的。低糖份水果,包括西柚、檸檬和奇異果等,都是健康的選擇,但很多人會嫌它們酸而不喜歡吃(有些人吃西柚也要加砂糖)。潮流興大大隻金山甜橙、無核「起沙」西瓜、超甜的溫室蜜瓜、巨峰提子、富士蘋果……想深一層,農業界也是在消費者驅使下才生產出愈來愈甜 (愈甜便愈矜貴) 但愈來愈無益的水果來。
基因改良技術(Genetic modification)
不知何解,一些人飲咖啡總愛脫咖啡因的(Decaffeinated),生產這類咖啡有三個方法,以化學溶劑處理咖啡豆會破壞咖啡的天然香味,只能滿足要求極低的消費者,以選擇性培植也費時失事,最直接了當的方法是用基因改良技術(簡稱GM),即是以實驗室技術刪除種子部份基因,令培植出來的咖啡豆不含咖啡因,雖然成本高昂,但這是一次過的投資,也不會降低咖啡質素。 又以防蟲為例,基因工程師可從農作物的DNA着手,植入細菌基因,例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抗蟲基因,令農作物擁有抗蟲但不傷害脊椎動物的毒性,避免蟲患影響收成,並可取代及大大減少噴灑傳統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為了避免昆蟲演化出抵抗GM農作物的基因突變,一塊農田必須夾雜最少20%的非GM農作物。 在自然界,植物和動物也會隨機地進行基因突變,當某突變能構成一個生存優勢時(像優越的抗蟲或抗毒能力),擁有該突變的一小撮便會成為適者而繁衍開去,並取代原有的物種。GM科技可被視作以人工濃縮了的演化過程,就算在大自然沒有人類干預下,物種遲早也會發生近似的異變。 |
八:烹調食物
烹調食物是所有民族共有的習慣,就算最原始的部落也會把大部份食物煮熟來吃,這步驟有助釋放出食物的養份,令腸胃易於吸收。
熟食另一個作用是殺菌和分解毒素,現代農業技術培植出低毒素的蔬菜,就算生吃也很安全。愈來愈多人喜歡吃未經煮熟的沙律,青菜沙律熱量低,也提供了食物纖維,既飽肚又吃不胖,是理想的健康食物。但大家要注意沙律醬這陷阱,一般沙律醬的脂肪成份是30-50%,香港流行的Mayonnaise5更有接近80%的脂肪含量!因此,沙律醬必須選用low fat或主要含不飽和脂肪的牌子(或索性不用)。
調味品在人類有了文明後才變得普及起來,動物吃東西是為了生存,但人類會把吃的過程看成一種享受甚至藝術,所以我們會在食物中加入不同的香料。大部份香料都是提煉自植物的化學物質,它們在自然界的作用是保護植物免受侵襲,亦算是天然毒素。
調味只是一種習慣,小朋友多數不愛吃味濃的食物,我們愈食愈重味,其實也是慢慢累積出來的。
從吃不得辣到很吃得辣 週邊感官系統的神經線(Sensory nerves)大致可分為 large fibre(「大口徑」纖維)和small fibre(「小口徑」纖維)。前者擁有完整的髓磷脂(Myelin sheath,即是包裹着神經軸突的髓鞘細胞),主要用來傳導一般的感官訊號。後者只有很薄甚至沒有髓磷脂,功能是傳導與痛楚和溫度有關的訊號,除此之外,身體的生理反射,如心跳、流汗等,也是靠小口徑的交感神經線貫通的。舌頭感應味覺的安排便比較特別,在五味中,甜、酸、苦、鹹是由大口徑纖維傳導,而辣味則是由小口徑纖維負責感應(因此,吃辣後也會出現心跳、面紅、出汗、流眼水鼻涕等交感生理反射)。 很多人起初吃辣時都會「頂不住」,但之後卻會慢慢習慣過來,而且更能愈食愈辣,為甚麼會這樣的呢? 辣味是由神經毒素Capsaicin所引發,該毒素能虛耗小口徑纖維中一種叫Substance P 的神經傳遞介質(Neurotransmitter),隨着Substance P水平下降,味覺亦會逐漸變得遲鈍,舌頭因此能忍受更極端的味道。 |
九:瀕危動物/野味
以下部份內容可能引起讀者情緒不安,及肯定令筆者感到痛心,敬請留意。
瀕危動物對一些香港人來說是珍奇的「菜式」 —— 愈罕見的珍禽異獸便愈名貴,愈名貴的便愈不愁沒食客!相信很多讀者也嘗過鮑魚、魚翅、燕窩(燕子的育嬰室)和龍蝦了,部份香港人也會吃蘇眉魚、龍躉、金錢龜、鱷魚、黃麂(黃麖)、鱟,更極端的野味有狗(人類最忠心的朋友)、穿山甲、熊掌、狐狸、蜥蜴、娃娃魚、猴子腦……除了好奇和滿足虛榮心外,一些人誤以為吃野味會有食療作用。同一道理,中國人也會用犀牛角和虎骨下藥。
在過去數世紀,被人類獵殺至滅絕的物種多不勝數(見附表)。近年,保育主義抬頭,很多人已對過往的生態破壞及殺戮作出反省。奇珍異獸並不是佳餚,食家如蔡瀾先生也絕不鼓勵宰殺瀕危動物為食(他只鼓勵我們吃肥豬肉),平心而論,不吃魚翅野味有甚麼大不了,我們又不是靠這些東西活命的,難道沒魚翅吃會餓死嗎?大部份文明社會已經有完善的畜牧業或食物網絡,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宰殺瀕危動物,根本是不必要和可恥的!(「沙士」的教訓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
十:維他命
維他命可分為水溶性(B、C、葉酸)和非水溶性(A、D、E、K),古人類習慣吃大量天然植物,他們攝取的水溶性維他命約為我們五倍,但服用這份量未必會帶來額外好處,均衡飲食其實已能提供足夠的維他命了。
很多人也會用維他命補充劑,但要注意不可服食過量非水溶性維他命。
除了維他命補充劑,市面上還有林林總總,標榜着不同功能的中西健康食品,這些商品高調地自稱可為服用者排毒、分解脂肪、保護心臟、防癌(甚至根治癌症)、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降「壞」膽固醇及提升「好」膽固醇6、強化「腎功能」、減輕近視、通淋巴、增肥、減肥、變得高大些或聰明些……總之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給。
然而,這些所謂 「療效」,絕大部份是言過其實的吹噓。
古代昏君沉迷煉丹7,妄想透過似科學但非科學的旁門異法延年益壽,讓自己可以永遠享受荒淫的生活。現代 人好逸惡勞(運動),飲食不懂節制,希望依賴吃幾粒膠囊便可得到健康,這心態基本上與古代昏君同出一轍!
現實世界是沒有仙丹或捷徑的,要健康當然要付出,恆常運動、注意飲食和休息、戒掉不良嗜好、保持心境平和、定期作身體檢查,這些才是延年益壽的法門。
全新世大滅絕事件簿(The Great Holocene Extinction)
所在地 | 絕種年份 | 絕種原因 | ||
---|---|---|---|---|
原牛 | (Aurochs) | 歐洲 | 1627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北海海牛 | (Steller’s sea cow) | 白令海 | 1768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大海雀 | (Great Auk) | 北極圈 | 1844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旅鴿 | (Passenger pigeon) | 北美洲 | 1914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琴雞 | (Heath hen) | 北美洲 | 1932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琉球銀斑黑鴿 | (Columba Jouyi) | 日本 | 1945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爪哇虎 | (Java tiger) | 東南亞 | 1979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天使鯊 | (Angel shark) | 北海 | 2005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西非黑犀牛 | (Black Rhinoceros) | 非洲 | 2006 | 被人類獵殺殆盡 |
* 以上列舉只屬小部份,實際被滅絕的物種不能盡錄。 |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網頁:www.wwf.org.hk
世界自然基金會網頁:www.worldwildlife.org, www.panda.org
註: 1. 稻穗不能自動從稻莖剝落,豌豆亦不能自動從豆莢爆出,這些特性有利於收成,卻令農作物失去自然播種的能力。 2. 「攤凍」:廣東語,意思是放涼。 3. 不論前身是橄欖油抑或葵花籽油,當不飽和脂肪酸被製成植物牛油後,也同樣會變成無益的反式脂肪,各位消費者,請小心被巧立的名目瞞騙。 4. 升糖指數(Glycaemic Index,俗稱G值),用以預測食物對血糖構成的影響,最低為0,最高為100。G值超高的包括葡萄X(95)、意大利薄餅(80,香港流行的「厚批」更不止此數)、炸薯條(75)、白麵包(70)、白米飯(69)和冰淇淋(68)。 5. Mayonnaise:中文譯名是蛋黃醬,主要材料是蛋黃溝油,但是為了:(1)保持高格調,(2)隱藏其「真正身份」,所有餐廳仍會稱之為Mayonnaise。 6. 所謂「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其實是指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簡單來說,HDL和LDL有相反的功能,前者將膽固醇從脂肪或血管等組織運到肝臟,以作消化,而後者是「搞對抗」的,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回身體其他組織。血管壁積聚膽固醇是誘發血管硬化的主因,所以HDL愈高,LDL愈低,患心血管病及中風等的風險便愈少。提升HDL及降低LDL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做運動,而不是靠坊間的所謂健康食品。 7.「丹」的意思是「紅」。古代術士以丹砂煉丹,丹砂即是硫化汞(汞,水銀的化學名詞),呈紅色,含劇毒。除了水銀,煉丹術士也會加入鉛及其他重金屬 —— 中國帝皇出名短命,相信不少也是死於金屬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