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古今十大飲食習慣回顧

 

吃得健康,知易行難;吃得合乎人類自然生態,難上加難。

 

港人有幾個很特別的喜好,我們愛「倒數」,不論是除夕、平安夜、 尖東亮燈、農曆新年,香港人總是「十 ─ 九 ─ 八 ─ 七 ─……」地胡亂倒數一番;香港人也愛「十大」,像「十大金曲」、「十大樓盤」、「十大新聞」等等;每逢年尾也有數不清的「回顧」特輯;香港人重視食的文化更加是毋庸置疑。

好了,就讓筆者為大家「回顧」一下「古今十大飲食習慣」,以迎合香港人的口味。一如過往,筆者也會以石器時代的飲食模式與現今的作比對(其中以前者較能吻合人類的自然生態,請參閱前篇《十全十美的體格》)。

一:澱粉質

澱粉質是現代人的主要食糧,我們愛吃粥粉飯麵,其他地方的人會選擇麵包、饅頭、馬鈴薯、意粉、粟米、樹薯等作正餐。衛生署建議我們應以五穀類為主食,及每日攝取的熱量應最少有55%來自碳水化合物 —— 以上便是標準教科書的指引,很多人可能連想也不想便照單全收,但《侏羅紀醫院》的讀者肯定不會是這類人。

普遍食用的穀物其實都是人工改良的產品,經過多年的選擇性培植,一般穀物都有很高的澱粉質及很低的纖維質含量。五穀類前身是原始人採集為食的野生種子或植物根莖,與現代食用的品種相比,前者只有很少澱粉質,但纖維量卻剛好相反。歸根究柢,務農者也是為了配合市場需要而培養出肥大(高澱粉質)及少渣滓(低纖維)的產品,這亦帶出了現代人過份倚賴澱粉質的問題。

天然穀物高纖維低熱量,現代穀物高熱量低纖維,就算是同等的份量,後者所含的卡路里隨時是前者的數十倍!傳統「食物金字塔」建議我們每天吃六至十一份穀物,但大部份現代穀物只為我們提供碳水化合物而欠缺其他營養要素,醫學家把這些食糧(亦即是人類的常規食糧)譏諷為Empty calorie food,意思即是除了載滿卡路里外便一無是處。

選擇性培植(Selective breeding)

就算是同一物種,各成員間也會隨機地出現少許差別,當中某些差別是可以遺傳的。在過去數千年,農人就是掌握了物種遺傳的自然定律,將有利(於人類)的特質保留,無利的特質取締,逐漸培育出各種農作物及牲畜。舉例說,葡萄園其中一棵樹的果子比其他的稍為大和甜,果農便會選擇該樹的種子來培植新的一批果樹,繼而從中挑選更優良的來生產再下一批果樹,經過多代反覆篩選,果農便可種出愈來愈大和愈來愈甜的葡萄了。

在某程度上,選擇性培植並不是自然的演化:人類憑着經驗和智慧,把演化的發球權從天擇手中奪了過來。在人類操控下,選擇性培植往往能製造出違反自然的賽果,例如水泡眼金魚、綿羊、貴婦狗、無核西瓜,甚至日常食用的稻米和豌豆1

 
醫學家近年着手研究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的好處。抗性澱粉是較難消化和不易被小腸吸收的澱粉質,我們日常食用的大概有10%屬抗性澱粉。為甚麼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反而有益呢?抗性澱粉會被大腸的益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簡稱SCFA),SCFA可能有避免大腸癌的功能,身體吸收SCFA後亦有助降低膽固醇。從前,原始人吃的是天然穀物,天然穀物的抗性澱粉含量遠遠超越白米、麵粉等現代穀物。較接近天然穀物的有紅米、糙米及全穀麥麵包(Wholegrain 或 Wholemeal bread,市面上一般麥包未必是全穀麥麵包),這些食物也可提供較高的抗性澱粉。把煮熟的飯麵「攤凍」2,如壽司、日本冷麵、越南撈檬粉等,亦可神奇地把部份澱粉質轉化成抗性澱粉。

 

二:蛋白質

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肉類、蛋、乳品和豆類,未懂畜牧及農耕的原始人只可選擇肉和蛋,但他們攝取的熱量估計有33%是來自蛋白質,遠高於現代人平均的12%(衛生署的建議是10-15%)。

東方人不習慣吃奶、乳酪或芝士,傳統的平民飲食也較少肉類,像香港老一輩只吃鹹魚白菜,其他民族亦有泡菜或蘿蔔乾餸白飯,傳統上,東方人所吃的動物性蛋白質僅及西方人的三份一。在七十年代之前,東亞地區如香港、台灣、日本等地,腦溢血的發病率是歐美國家的兩倍以上,這差異可能與日常飲食缺乏肉類及膽固醇過低有關。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後,我們的飲食質素已接近歐美國家,腦溢血發病率亦明顯下降了(隨之而來卻是營養過剩所附帶的問題)。但在較貧瘠的內地農村,一半的中風個案仍屬腦溢血。

三:脂肪

脂肪的害處不用我多說了,古人類獵食草原動物,他們吃的是名副其實的「瘦肉」,野生草原動物沒有皮下脂肪,肌肉中也只有少於5%的脂肪含量,而且主要是細胞結構的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屬「健康」 的脂肪。今天,我們吃的是人工飼養的豬牛羊,牠們的肉都夾雜着25-30%飽和動物性脂肪,日式Shabu Shabu「山形雪花肥牛」或「霜降黑豚肉」更不只這份量!高脂肪比例的家畜其實也是因應市場需求而培育出來的。

家禽的瘦肉 (例如雞或火雞的胸肉及腿肉,但必須去皮去骨) 較接近天然肉類的脂肪比率,用烚和焗的方法來煮,更能進一步去除脂肪 (但出名嘴刁的香港人大抵也不會來一客「白烚雞胸肉」吧!)。

吃不同類型的脂肪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害處,以飽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動物性脂肪多屬此類) 和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即是以人工轉化為固體的植物性脂肪,例如植物牛油)對身體構成的害處最大。吃適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如果仁油、芥花籽油、橄欖油)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如魚油、葵花籽油等)反而對身體有益3

四:糖

我們日常食用的甜份多屬蔗糖。古時沒有蔗糖,唯一的甜品是罕有的蜂蜜。在原始部落裏,蜂蜜一般是藥用而非食用,再者,蜂蜜的甜份不是蔗糖,而是較健康的果糖(見下文)。

糖份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鮮有接觸的物質,食用蔗糖只是在百多年前才開始流行起來。在緩慢的演化過程中,「百多年」僅屬一瞬間的事吧了,人類仍需要很多千年的進化才能適應進食大量糖份,我們平日所吃的份量其實已遠遠超出人類所能應付的極限,這或多或少也是造成滿街糖尿病人的原因。

香港位處溫帶,天氣炎熱,大家會較易出汗和流失水份,在猛烈的推銷攻勢下,以獨立包裝飲品來消暑解渴已成為一種風氣。加了蔗糖的飲品無處不在,很多人都會大量飲用超甜的汽水、紙包果汁、樽裝綠茶、豆奶、凍咖啡、凍奶茶等等,甚至是運動飲品和小朋友的果汁也加了糖。古人類只會飲清水,吃甜其實是「近期」才出現的壞習慣。

以代糖(Low calorie sweeteners)取代蔗糖也是可行的,雖然很多人仍然抗拒使用代糖,如果仍不放心,大可索性戒掉吃甜,長期吃蔗糖的害處始終遠遠高於吃代糖。

五:植物纖維

植物纖維是古代食物的主要成份,原始人每天吃100-150克纖維質,是現代人的五倍以上。吃高纖維食物可以很快填飽肚子,使我們沒有多餘胃口吃太多脂肪和澱粉質(及其附帶的「空白卡路里」),但高纖維食物多數不甚矜貴和口感比較粗糙,不易為「識飲識食」的香港人所受落。

都市人少吃纖維,令大腸蠕動相對緩慢,因此便秘是常見的問題。一些人會以通便藥物取代食物纖維,最常用的是催瀉劑(Stimulant laxatives),這些毋須醫生處方的藥物會被堂皇地冠名為「舒便劑」或「整腸丸」之類。催瀉劑的作用是刺激腸臟蠕動,把大便迫出來。經常使用催瀉劑會令大腸產生依賴性,即是只有靠吃藥才能出大便,不吃藥腸臟便懶得動。催瀉劑亦會使腸臟黏膜長出一團團恐怖的黑斑(Melanosis coli),非常嚇人!

但凡打着「天然草本」旗號的產品,在香港也定必大賣,這類產品往往標榜「成份天然,絕無西藥的副作用」 —— 是否只要是草本,便一定健康?一定沒副作用?當然不是!以草本通便丸為例,市面上有多個牌子可供選擇,但不論中西配方,當中所含的成份多數是大黃(Rhubarb)或番瀉葉(Senna)之類的刺激性草本,其副作用是無異於催瀉劑的。

六:鹽

鹽(氯化鈉,Sodium Chloride)是體液的重要成份,血液鈉濃度約為每公升140mEq。

數十億年前盤古初開之時,整個地球都被原始海洋(Primordial sea)覆蓋着,原始海洋是生命之始,地球上所有生命體都是由原始海洋的單細胞生物進化而成。原始海洋的鈉濃度僅及現今海水的三份一,這與動物體液裏的滲透壓(Osmolality)十分接近,因此,科學家推斷細胞必須在這濃度提供的介質中才能生存。人體所有器官也是由細胞組成,試想像一下,我們每個器官便像一大團泡在體液裏的細胞,情況就跟幾十億年前單細胞生物泡在原始海洋裏沒太大分別。

在四億年前的泥盆紀(Devonian Period,距今四億五百萬至三億四千五百萬年),海洋中部份脊椎類動物開始移居到湖沼或陸地,新環境中的鹽份比原始海洋更低,為了維持適合細胞生存的體液滲透壓,牠們必須演化出新機能來保留鹽份,人類內分泌系統就有多種阻止鹽份流失或增加鹽份吸收的荷爾蒙,例如醛固酮(Aldosterone)、糖皮質醇(Glucocorticoids)等。

古人類一直生活在缺乏鹽的環境裏,石器時代,鈉的攝取量估計每天只有690毫克,因此,有效率地吸收及保留這些罕有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現今社會裏,鹽變得不再珍貴,一大包只賣幾塊錢,我們煲湯煮餸會用鹽調味,很多現成食品也加了鹽(如火腿、牛油、餅乾、薯片),這些改變令都市人攝取的鈉激增至每天2300-6900毫克,達正常需求量的十倍!

現代人吃鹽的習慣已大大偏離了自身的生理需求,這錯配亦是高血壓的重要成因。非洲內陸土著有地球上最低的高血壓患病率,但美國的非裔人士(也是源自非洲內陸) 卻剛剛相反,高血壓患病率佔全球最高之一,這只可歸咎後者無節制地大量進食鹽份。

七:蔬果

蔬果的前身是生長在大自然的野生植物,為了免受動物或昆蟲過份侵食,植物都會衍生出某程度的自我保護毒性。動物可以透過味覺及嗅覺辨別出有毒或無毒的植物,前者多帶苦、辣、刺激性或特殊的氣味,古人亦能憑經驗挑選適合吃的植物(傳說就有神農氏嘗百草)。再者,人類肝臟也進化了一組叫Cytochrome P450的酵素,以應付食物中的毒性。

到了今天,我們就算大量食用蔬果也沒有問題,因為多年的選擇性培育已消弭了農作物中大部份毒性。但隨着自身毒性消失,農作物抵抗昆蟲的能力也會相應地減低,這會影響收成。農耕者有三招對策:
1. 使用農藥
2. 基因改良技術
3. 以有機耕作培養蔬果

三者之中以農藥清除昆蟲成本最低,亦為農業界樂於使用,但眾所周知,農藥對環境和人體的禍害也最深,這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值得我們反省。

在餐廳用膳時,假如侍應端上賣相不佳、滿佈蛀孔,甚至附送小毛蟲的蔬菜,你的反應可能是即時拍檯投訴要求見經理 —— 平心而論,如果消費者不介意購買有瑕疵的蔬果(或以較高昂的價錢購買有機蔬果),農業界自然會減用殺蟲藥和基因技術。

醫生常常鼓勵我們多吃水果,但「凡水果便有益」並不是正確的概念。

水果的甜味來自果糖(Fructose),果糖不會令血糖及胰島素大幅上升,所以進食果糖比進食蔗糖或澱粉質健康得多。話雖如此,果糖始終也會被轉化成卡路里,因此,果糖對新陳代謝的影響並不會等於零。

很明顯,高甜味水果例如南瓜(升糖指數4=75)、西瓜(72)、菠蘿(66)、蜜瓜(65)、罐頭水果(64)、芒果(60),是多吃無益的。低糖份水果,包括西柚、檸檬和奇異果等,都是健康的選擇,但很多人會嫌它們酸而不喜歡吃(有些人吃西柚也要加砂糖)。潮流興大大隻金山甜橙、無核「起沙」西瓜、超甜的溫室蜜瓜、巨峰提子、富士蘋果……想深一層,農業界也是在消費者驅使下才生產出愈來愈甜 (愈甜便愈矜貴) 但愈來愈無益的水果來。

基因改良技術(Genetic modification)

不知何解,一些人飲咖啡總愛脫咖啡因的(Decaffeinated),生產這類咖啡有三個方法,以化學溶劑處理咖啡豆會破壞咖啡的天然香味,只能滿足要求極低的消費者,以選擇性培植也費時失事,最直接了當的方法是用基因改良技術(簡稱GM),即是以實驗室技術刪除種子部份基因,令培植出來的咖啡豆不含咖啡因,雖然成本高昂,但這是一次過的投資,也不會降低咖啡質素。

又以防蟲為例,基因工程師可從農作物的DNA着手,植入細菌基因,例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抗蟲基因,令農作物擁有抗蟲但不傷害脊椎動物的毒性,避免蟲患影響收成,並可取代及大大減少噴灑傳統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為了避免昆蟲演化出抵抗GM農作物的基因突變,一塊農田必須夾雜最少20%的非GM農作物。

在自然界,植物和動物也會隨機地進行基因突變,當某突變能構成一個生存優勢時(像優越的抗蟲或抗毒能力),擁有該突變的一小撮便會成為適者而繁衍開去,並取代原有的物種。GM科技可被視作以人工濃縮了的演化過程,就算在大自然沒有人類干預下,物種遲早也會發生近似的異變。

 

八:烹調食物

烹調食物是所有民族共有的習慣,就算最原始的部落也會把大部份食物煮熟來吃,這步驟有助釋放出食物的養份,令腸胃易於吸收。

熟食另一個作用是殺菌和分解毒素,現代農業技術培植出低毒素的蔬菜,就算生吃也很安全。愈來愈多人喜歡吃未經煮熟的沙律,青菜沙律熱量低,也提供了食物纖維,既飽肚又吃不胖,是理想的健康食物。但大家要注意沙律醬這陷阱,一般沙律醬的脂肪成份是30-50%,香港流行的Mayonnaise5更有接近80%的脂肪含量!因此,沙律醬必須選用low fat或主要含不飽和脂肪的牌子(或索性不用)。

調味品在人類有了文明後才變得普及起來,動物吃東西是為了生存,但人類會把吃的過程看成一種享受甚至藝術,所以我們會在食物中加入不同的香料。大部份香料都是提煉自植物的化學物質,它們在自然界的作用是保護植物免受侵襲,亦算是天然毒素。

調味只是一種習慣,小朋友多數不愛吃味濃的食物,我們愈食愈重味,其實也是慢慢累積出來的。

從吃不得辣到很吃得辣

週邊感官系統的神經線(Sensory nerves)大致可分為 large fibre(「大口徑」纖維)和small fibre(「小口徑」纖維)。前者擁有完整的髓磷脂(Myelin sheath,即是包裹着神經軸突的髓鞘細胞),主要用來傳導一般的感官訊號。後者只有很薄甚至沒有髓磷脂,功能是傳導與痛楚和溫度有關的訊號,除此之外,身體的生理反射,如心跳、流汗等,也是靠小口徑的交感神經線貫通的。舌頭感應味覺的安排便比較特別,在五味中,甜、酸、苦、鹹是由大口徑纖維傳導,而辣味則是由小口徑纖維負責感應(因此,吃辣後也會出現心跳、面紅、出汗、流眼水鼻涕等交感生理反射)。

很多人起初吃辣時都會「頂不住」,但之後卻會慢慢習慣過來,而且更能愈食愈辣,為甚麼會這樣的呢?

辣味是由神經毒素Capsaicin所引發,該毒素能虛耗小口徑纖維中一種叫Substance P 的神經傳遞介質(Neurotransmitter),隨着Substance P水平下降,味覺亦會逐漸變得遲鈍,舌頭因此能忍受更極端的味道。

 

九:瀕危動物/野味

以下部份內容可能引起讀者情緒不安,及肯定令筆者感到痛心,敬請留意。

瀕危動物對一些香港人來說是珍奇的「菜式」 —— 愈罕見的珍禽異獸便愈名貴,愈名貴的便愈不愁沒食客!相信很多讀者也嘗過鮑魚、魚翅、燕窩(燕子的育嬰室)和龍蝦了,部份香港人也會吃蘇眉魚、龍躉、金錢龜、鱷魚、黃麂(黃麖)、鱟,更極端的野味有狗(人類最忠心的朋友)、穿山甲、熊掌、狐狸、蜥蜴、娃娃魚、猴子腦……除了好奇和滿足虛榮心外,一些人誤以為吃野味會有食療作用。同一道理,中國人也會用犀牛角和虎骨下藥。

在過去數世紀,被人類獵殺至滅絕的物種多不勝數(見附表)。近年,保育主義抬頭,很多人已對過往的生態破壞及殺戮作出反省。奇珍異獸並不是佳餚,食家如蔡瀾先生也絕不鼓勵宰殺瀕危動物為食(他只鼓勵我們吃肥豬肉),平心而論,不吃魚翅野味有甚麼大不了,我們又不是靠這些東西活命的,難道沒魚翅吃會餓死嗎?大部份文明社會已經有完善的畜牧業或食物網絡,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宰殺瀕危動物,根本是不必要和可恥的!(「沙士」的教訓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

十:維他命

維他命可分為水溶性(B、C、葉酸)和非水溶性(A、D、E、K),古人類習慣吃大量天然植物,他們攝取的水溶性維他命約為我們五倍,但服用這份量未必會帶來額外好處,均衡飲食其實已能提供足夠的維他命了。

很多人也會用維他命補充劑,但要注意不可服食過量非水溶性維他命。

除了維他命補充劑,市面上還有林林總總,標榜着不同功能的中西健康食品,這些商品高調地自稱可為服用者排毒、分解脂肪、保護心臟、防癌(甚至根治癌症)、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降「壞」膽固醇及提升「好」膽固醇6、強化「腎功能」、減輕近視、通淋巴、增肥、減肥、變得高大些或聰明些……總之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給。

然而,這些所謂 「療效」,絕大部份是言過其實的吹噓。

古代昏君沉迷煉丹7,妄想透過似科學但非科學的旁門異法延年益壽,讓自己可以永遠享受荒淫的生活。現代 人好逸惡勞(運動),飲食不懂節制,希望依賴吃幾粒膠囊便可得到健康,這心態基本上與古代昏君同出一轍!

現實世界是沒有仙丹或捷徑的,要健康當然要付出,恆常運動、注意飲食和休息、戒掉不良嗜好、保持心境平和、定期作身體檢查,這些才是延年益壽的法門。

 

全新世大滅絕事件簿(The Great Holocene Extinction)

    所在地 絕種年份 絕種原因
原牛 (Aurochs)    歐洲   1627         被人類獵殺殆盡
北海海牛 (Steller’s sea cow)    白令海   1768         被人類獵殺殆盡
大海雀 (Great Auk)    北極圈   1844         被人類獵殺殆盡
旅鴿 (Passenger pigeon)    北美洲   1914         被人類獵殺殆盡
琴雞 (Heath hen)    北美洲   1932         被人類獵殺殆盡
琉球銀斑黑鴿 (Columba Jouyi)    日本   1945         被人類獵殺殆盡
爪哇虎 (Java tiger)    東南亞   1979         被人類獵殺殆盡
天使鯊 (Angel shark)    北海   2005         被人類獵殺殆盡
西非黑犀牛 (Black Rhinoceros)    非洲   2006         被人類獵殺殆盡
* 以上列舉只屬小部份,實際被滅絕的物種不能盡錄。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網頁:www.wwf.org.hk
世界自然基金會網頁:www.worldwildlife.org, www.panda.org

 

註: 

1.  稻穗不能自動從稻莖剝落,豌豆亦不能自動從豆莢爆出,這些特性有利於收成,卻令農作物失去自然播種的能力。 

2. 「攤凍」:廣東語,意思是放涼。

3. 不論前身是橄欖油抑或葵花籽油,當不飽和脂肪酸被製成植物牛油後,也同樣會變成無益的反式脂肪,各位消費者,請小心被巧立的名目瞞騙。 

4. 升糖指數(Glycaemic Index,俗稱G值),用以預測食物對血糖構成的影響,最低為0,最高為100。G值超高的包括葡萄X(95)、意大利薄餅(80,香港流行的「厚批」更不止此數)、炸薯條(75)、白麵包(70)、白米飯(69)和冰淇淋(68)。

5. Mayonnaise:中文譯名是蛋黃醬,主要材料是蛋黃溝油,但是為了:(1)保持高格調,(2)隱藏其「真正身份」,所有餐廳仍會稱之為Mayonnaise。

6. 所謂「好膽固醇」、「壞膽固醇」,其實是指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簡單來說,HDL和LDL有相反的功能,前者將膽固醇從脂肪或血管等組織運到肝臟,以作消化,而後者是「搞對抗」的,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回身體其他組織。血管壁積聚膽固醇是誘發血管硬化的主因,所以HDL愈高,LDL愈低,患心血管病及中風等的風險便愈少。提升HDL及降低LDL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做運動,而不是靠坊間的所謂健康食品。

7.「丹」的意思是「紅」。古代術士以丹砂煉丹,丹砂即是硫化汞(汞,水銀的化學名詞),呈紅色,含劇毒。除了水銀,煉丹術士也會加入鉛及其他重金屬 —— 中國帝皇出名短命,相信不少也是死於金屬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