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a:沒有天擇的日子?
都市獨有的「次世代」天擇效應,將人類生態圈的篩選壓力重新分佈,形成一個演化史中前所未見的新秩序。
上文提及,隨着社會現代化,人類已把自己從大自然中分隔了出來,過往主宰着人類演化的種種篩選壓力,早已在都市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我們不用增加跑步的速度,因為街上再不會有吃人的野狼或大熊;我們不用提升肌肉的強度,因為今時今日爭取食物是靠金錢而非力量;我們也不用擔心受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威脅,因為醫生及公共衛生系統會好好照顧我們(但願如此);我們更不用演化出更強的腦部及智慧,因為都市生活已變得公式化,一切只要遵循指引或程序便行了。
環境篩選是物種演化的原動力,今天,我們生活在安穩的環境裏,一切基本需要差不多已是手到拿來。根據達爾文的演化論,環境變化愈大,人類演化速度便愈快;環境變化愈小,人類演化速度便愈慢。理論上,假如環境變化等於零,人類演化便會停止下來 —— 這是否反映了今天都市生活的狀況?我們是否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天擇、沒有演化的年代?
不過,在剔除舊有篩選壓力的同時,一些全新的篩選壓力已悄悄闖進都市人的「生態圈」了。
「次世代」天擇效應
現代都市人面對最大的威脅是甚麼?連小學生也懂得答:「是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等都市殺手病。」
造就這些殺手的,其實是我們放任的生活。
都市人好逸惡勞,生活過份舒泰,嚴重缺乏運動之餘,每天更吃下大量糖份、高純度澱粉質(即是白飯)、鹽份、動物性飽和脂肪、人造的反式脂肪……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已成了現代社會減低人類壽命及繁殖機率的最重要原因。舉例說,一位剛畢業於港大商科學院的「青年才俊」,滿以為前途一片光明,事業有成便結婚產子,開枝散葉,誰知他飲食過剩,運動不足,結果患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中央肥胖症……最後連傳宗接代也來不及便已心臟病發,猝死街頭了。
都市獨有的「次世代」天擇效應,將人類生態圈的篩選壓力重新分佈,形成一個演化史中前所未見的新秩序。
暴露在各種危機因素之中,假如部份人得天獨厚,擁有異常的生理特質,能夠抵禦芸芸都市殺手(即是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吃肥膩也不會高血脂,吃甜也不會糖尿病,吃高卡路里也不會長胖,不做運動也不會心臟病,他們勢必排眾而出,成為次世代的適者,取代即將被都市殺手病淘汰的舊世代人類。
末世奇葩
好了,讓我們做一個科學實驗,以闡述以上的演化理論,但這實驗只是假設性的,因為它實在太殘忍、太不人道了。
假設實驗對像是地球半數人口,首先,將這數十億人囚禁在鋼筋水泥及玻璃幕牆打造的超級都市裏(香港、上海、東京、紐約等便是最佳例子),每天餵他們吃高糖、高脂、高卡路里的垃圾快餐(即是我們平日吃的那些),而且限制參與者的活動,迫他們由朝到晚坐着看電視、上網、打遊戲機 (即是都市人平日所做的事),更提供完善的交通網絡,避免他們走太多路 (即是議員在選舉前為市民爭取的福利),所有參與者每年只准做一、兩次運動(即是很多人平時的運動量),取而代之的,是迫他們吞下一大堆所謂保健食品、養生草本或「精華素」之類的膠囊(即是電視廣告及明星代言人推銷的那些)。
在如此惡劣環境下仍能生存的,必定是天賦異稟、極度頑強的生命鬥士,經過都市殺手病連番蹂躪,當大部人已病歿或猝死之後,倖存下來的必然是擁有特強抗病能力、可以抵禦一眾次世代篩選壓力的適者,而他們的後代也會遺傳這種優勢,使其成為末世奇葩,逃離都市殺手的魔掌,可以繼續忍受豐盛的食物及慵懶舒泰的生活而不死,並在逆境中頑強地繁衍下去,最終,這些新人類必能戰勝都市殺手病。
百病「年輕化」之謎
以上實驗只是筆者「虛構」出來的(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但它說明了天擇效應、篩選壓力、汰弱留強等機制,其實也適用於現代人類社會。
但凡面對環境威脅,生物都會演化出相應的生理機能,以抗衡前者衍生的篩選壓力。篩選壓力一樣會與時並進,對都市人來說,今天威脅着我們的是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等,它們與昔日的獅子老虎、麻瘋肺癆同樣可怕,亦同樣能推動人類演化,不過今次我們要對抗的,並非來自大自然的威脅,而是人類自己製造的危機。
同樣是香港人,同樣天天吃着高糖高脂高卡路里的垃圾快餐,一些人三十來歲便已患上血管病,要「通波仔」了,但一些人七、八十歲也從未入過醫院,這現象說明了不同的人對都市殺手病有不同程度的抵禦力,這其實與人類的基因結構有關。某些人遺傳有較優勝的抗病力,年老了仍然健康;某些人的抗病力則較弱,很年輕便患病。
要引發都市殺手病,必須配合兩個因素:致病的基因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模式。都市人的生活在近幾十年才變得豐盛起來,之前,人類只能過着刻苦的生活,前文提及那位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假如換了在古代,他應該是一位農人,白天在田間勞動,到晚上連飽飯也沒一頓吃,根本沒可能患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縱使有致病的基因,也不會引發都市殺手病。
二十世紀末,經濟及資訊發展令都市人極速富裕起來,奢華的生活模式令潛伏在人類DNA的致病基因剎那間浮面,就像把冬眠中的毒蛇引出洞來。
學者經常在報章發表偉論,警告世人「心臟病年輕化」、「糖尿病年輕化」、「中風年輕化」、「血管閉塞年輕化」、「肥胖年輕化」、「猝死年輕化」……一大堆「年輕化」,其實也是源自次世代篩選壓力與致病基因的相互關係。由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基因及抗病能力,假如全民盡皆暴露在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之中,抗病力愈低的人,便愈早患上都市殺手病,也愈容易英年早逝,形成血管病年輕化這現象。但是,這反而阻止了患者的致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長此下去,致病基因在人口中的比率將會逐代遞減,直至消失。
天擇的功能是在族群中過濾缺乏生存條件的成員及其基因,在次世代篩選壓力配合下(即是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只要假以時日,天擇效應便能逐漸取締引致都市殺手病的基因,將其從族群中刪掉,剩下來的便只有具備抗病基因及不易患上都市殺手病的人,到時,患病的不再是青年人(青年患者及他們的致病基因早已在天擇效應下「絕種」),學者也要改改口風了:「心臟病年老化」、「糖尿病年老化」、「中風年老化」、「血管閉塞年老化」、「肥胖年老化」、「猝死年老化」……